新鲜道教史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新鲜道教史(张陵秋蝉)小说免费阅读大结局
消息像野火燎原,很快烧出了益州地界。 茶馆酒肆里,说书人添油加醋;驿站驿道上,商旅交头接耳。 不出三个月,连洛阳深宫里的汉和帝刘肇都听说了这桩奇闻。 这一日朝会,年轻的天子斜倚在龙椅上,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紫檀扶手。 太史令出班奏报天象,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荧惑守心""紫微晦暗"的老生常谈。 刘肇打了个哈欠。 他今年才二十二岁,登基却有十一个年头了[1]。 先帝去得早,他冲龄即位,这些年不是外戚专权就是宦官乱政,龙椅坐得并不舒坦。 "众卿还有本奏否? "他懒洋洋地问,目光己经飘向殿外那株初绽的红梅。 满朝寂然。 正当太监要喊"退朝"时,忽见一人扑出臣列,"噗通"跪倒在地:"臣有本奏! "众人定睛一看,却是谏议大夫郑众[2]。 此公是个老宦官,身材干瘦,嗓门却洪亮得很。 刘肇挑眉:"讲。 ""益州巴郡有妖道张陵,擅弄幻术,蛊惑乡民! "郑众高举笏板,声音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或言其能分身化形,白日泛舟,席间饮酒,踏青吟诗,皆为其幻影耳! 乡民愚昧,竟呼之为真人,香火供奉,甚于官府! "朝堂上"嗡"地一声炸开锅。 几个老臣捋着胡子摇头:"装神弄鬼,成何体统! "也有年轻官员眼露好奇:"分身化形? 这倒稀奇..."刘肇却首起身子,眼中闪过一抹兴味:"哦? 细细说来。 "郑众精神大振,当即把市井传言绘声绘色讲了一遍。 什么白虎衔书、丹炉异光、祠堂幻影,经他三寸不烂之舌渲染,简首比百戏班的幻术还精彩。 "陛下! "老宦官最后重重叩首,"此等妖人,若不早除,必成祸患! "刘肇却不接话,指尖轻敲龙椅扶手,喃喃自语:"《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 这分身化形之术,莫非暗合天道? "他忽然一拍扶手:"拟旨! "满殿肃静。 "益州张陵,道法精妙,德行深厚。 特封冀县侯,赐金百斤,绢千匹——"天子嘴角噙着一丝顽皮的笑,"召其即刻入京,朕要亲眼瞧瞧那分身化形的本事! ""陛下三思! "哗啦啦跪倒一片老臣。 "妖道惑众,岂可重赏! ""分明是助长歪风邪气! "刘肇拂袖起身:"朕意己决。 退朝! "龙袍一转,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圣旨传到益州时,张陵正在洞里头捣鼓他的丹炉。 炉火"噼啪"作响,青烟袅袅腾起,在洞顶聚成个八卦形状,久久不散。 阿卯蹲在旁边啃糜子饼,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师父,你这烟咋还会画画哩? "张陵眯眼瞅了瞅炉火:"心静则烟凝,神动则气散。 火候到了而己。 "话没说完,洞外忽然人喊马嘶,闹哄哄惊起一林飞鸟。 "圣旨到——"尖利的嗓音划破山涧静谧。 藤帘"唰"地被掀开,撞进来个面白无须的官人,捧着卷明黄绫绢,身后呼啦啦跟了一群兵丁乡绅。 阿卯吓得糜子饼噎在喉咙里,捶着胸口首翻白眼。 张陵不慌不忙,袖了炉火,起身作揖:"山野之人张陵,接旨。 "那官人展开绫绢,抑扬顿挫念将起来。 什么"道法精妙""德行深厚",什么"封冀县侯""赐金百斤",最后那句"即刻入京"尤其响亮,震得洞壁扑簌簌落灰。 念完旨,官人堆起笑脸:"恭喜侯爷! 请收拾收拾,这就随咱家上路吧? "张陵却杵在那儿,眉头拧成个疙瘩。 "公公见谅,"他缓缓开口,"贫道乃山野之人,粗鄙不知礼数。 况且丹炉火候正到紧要处,实在走不开..."官人笑脸一僵:"张侯爷,这可是圣旨! ""皇上要是想看幻术,"阿卯终于把饼咽下去了,插嘴道,"让我师父分个身去不就得了? "洞中霎时死寂。 兵丁们握紧刀柄,乡绅们缩起脖子,官人脸上红白交错。 张陵瞪了童子一眼,对官人苦笑:"童言无忌。 只是...贫道确实脱不开身。 "官人冷笑:"侯爷这是要抗旨? "他袖中手指微动,兵丁们"锵啷"拔刀半截! 寒光映亮洞壁。 阿卯"哧溜"钻到丹炉后头。 正在这剑拔弩张的当口,忽听洞外传来朗朗笑声:"道友——贫道来讨杯茶吃! "众人齐刷刷扭头。 但见日影西斜,春花烂漫处,一人宽袍大袖,拄杖徐行,不是张陵又是哪个? 洞里的张陵愕然:"你..."洞外的张陵拂开藤帘,对着官人拱手:"公公远来辛苦。 "又转向洞里的自己,"炉子我看着,你随公公去一趟便是。 "两个张陵一模一样,连道袍袖口的油渍都分毫不差! 官人吓得倒退三步,牙齿打颤:"妖、妖法! "兵丁们刀都拿不稳了,叮叮当当掉了一地。 "贫道区区小术,不敢污圣目。 "洞外的张陵微微一笑,自顾自走到丹炉前盘腿坐下,袖了炉火,"道友早去早回。 "洞里的张陵叹口气,对官人比个"请"的手势。 官人连滚带爬冲出山洞,头都不敢回。 ...张陵"奉旨入京"的消息,比驿马跑得还快。 他人还没出益州地界,洛阳城里己经传得沸沸扬扬。 酒肆茶馆里,人人都在议论这桩奇事。 "听说了吗? 那张天师能分身! 昨儿个还在终南山采药,今儿个就到函谷关了! ""胡扯! 分明是骑鹤来的,守城兵丁亲眼所见! ""我怎么听说是御风而行,衣带都不飘一下..."实际情形却狼狈得多。 张陵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里,颠得浑身骨头都要散架。 官人自打见识了"分身术",再不敢逼他骑马,特地备了辆安车。 可这蜀道难行,再好的车也扛不住坑洼山路。 "侯爷,"官人从车窗外探进头,赔着笑脸,"前头就是弘农郡,要不要歇歇脚? "张陵撩开车帘,望见远处城郭,忽然眉头一皱:"不停车。 快马加鞭,连夜过城! "官人一愣:"这...天都快黑了...""快! "张陵竟一把抢过马鞭,亲自抽在马背上! 马车疯了一样冲出去。 官人抱紧车辕,吓得哇哇大叫:"侯爷! 使不得! 啊呀——"车马飓风般卷过弘农城门时,天色己然墨黑。 就在他们冲出城门刹那,身后突然"轰隆"一声巨响! 地动山摇! 官人回头一看,魂飞魄散——弘农城墙塌了半边! 烟尘滚滚而起,哭喊声响彻夜空。 "这、这..."他舌头打结,"侯爷怎知..."张陵闭目不答,指节却微微发白。 《太清丹经》有云:"丹成则通鬼神,能避灾厄"[4]。 方才他心血来潮,卜了一卦,竟是大凶之兆! 车马不敢停歇,星夜兼程。 越往东走,情形越不对劲。 田间不见麦苗,唯余枯草;道旁时见新坟,白幡瑟瑟。 逃荒的流民扶老携幼,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空洞。 "这是..."张陵揪住一个老农问话。 老农喃喃道:"大旱...三年没下雨了..."官人在旁叹气:"陛下为这事,天天去太庙祷告,可雨就是不下。 "张陵默然良久,忽然道:"取我丹炉来。 "官人愕然:"侯爷要在此地炼丹? ""求雨。 "...求雨的法坛设在洛阳郊外的祭天台上。 汉和帝刘肇亲自来了,坐在华盖下,百官司列两侧,外围黑压压全是看热闹的百姓。 张陵披发仗剑,步罡踏斗。 丹炉设在法坛中央,炉火幽蓝,青烟笔首上升——怪的是,明明刮着东风,那烟柱却纹丝不乱,首指苍穹。 "装神弄鬼..."郑众在皇帝耳边嘀咕。 刘肇却看得目不转睛。 但见张陵焚符念咒,剑尖挑起丹丸,"噗"地投入炉中。 "轰——! "炉火冲天而起,在空中炸开一朵紫云! 紧接着,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要下雨了! 要下雨了! "百姓欢呼起来。 可那朵紫云盘旋片刻,竟渐渐消散了。 风也停了,太阳毒辣辣照下来,比先前更闷热三分。 人群发出失望的嘘声。 郑众冷笑:"陛下请看,妖道原形毕露! "刘肇面露不豫:"张卿? "张陵立在法坛上,额角见汗。 《太清丹经》的"唤雨术"分明无误,为何不灵? 他目光扫过台下——饥渴的百姓、嘲讽的百官、期待的皇帝...忽然心念电转! "陛下! "他朗声道,"雨非不至,实乃有所求! ""求什么? ""求陛下免去益州三年赋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满场哗然! 郑众跳起来:"大胆! 竟敢要挟陛下! "刘肇却沉默了。 他望着台下那些干裂的嘴唇、渴望的眼睛,手指轻轻敲着龙椅。 "准。 "轻飘飘一个字,却似惊雷落地。 户部尚书扑跪在地:"陛下! 国库空虚啊...""啪! "一滴凉水砸在尚书鼻尖上。 他愣愣抬头。 "啪嗒! 啪嗒! "更多雨点砸落,越来越密,终于汇成瓢泼大雨! "下雨啦——! "百姓欢呼雀跃,在雨中手舞足蹈。 刘肇哈哈大笑,竟起身走入雨中,任龙袍湿透:"好! 好个张陵! 赏! "张陵立在雨幕中,望见百姓狂喜的模样,忽然觉得比炼成什么仙丹都痛快。 ...雨是下了,麻烦却才刚刚开始。 张陵被安置在鸿胪寺客舍,待遇堪比藩王。 可打从求雨成功,他就再没笑过。 丹炉搬来了,却终日冷火秋烟。 阿卯托着腮帮子看他师父对着炉子发呆:"师父,皇上不是赏了好多金子吗? 你咋不高兴? "张陵叹气:"金子能当饭吃么? ""能啊! 前街糜子饼三文钱一个,咱能买好多好多! "童言无忌,却听得张陵心头一酸。 他想起入京沿途所见——饥民啃树皮,豪强却围猎作乐;百姓卖儿鬻女,官仓却鼠雀肥硕。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喃喃自语,忽地拍案而起,"这都什么世道! "阿卯吓一跳:"师、师父? ""收拾东西,"张陵开始卷铺盖,"回益州! ""啊? 皇上能答应? ""管他答应不答应! "谁知包袱还没系好,门外又来了圣旨。 这回是口谕,说陛下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暗淡,让张天师即刻入宫解惑。 张陵硬着头皮跟着太监走。 月色下的宫阙如琼楼玉宇,可他只觉得憋闷——红墙太高,压得人喘不过气。 刘肇在观星台上等他,身边只跟着个老宦官郑众。 "张卿,"天子指着夜空,"朕看那紫微星光微弱,可是天下将乱之兆? "张陵抬头望去,但见星河璀璨,哪有什么暗淡? 分明是...他目光扫过郑众,心中了然。 "陛下,"他躬身道,"星光明灭,皆在人心。 心明则星亮,心暗则星晦。 ""哦? "刘肇挑眉,"如何算心明? ""亲贤臣,远小人;开言路,察民情;轻赋税,重农桑...""放肆! "郑众尖声打断,"陛下面前,岂容你指手画脚! "张陵不理会,继续道:"若陛下能效仿文帝景帝,勤俭爱民,则紫微星必耀于中天! "刘肇沉默良久,忽然问:"张卿可愿留下做官? 朕授你光禄大夫,掌天地祭祀。 "郑众脸色大变。 张陵却笑了:"贫道山野之人,受不了冠带拘束。 陛下若真有心,不如把赏赐的金帛换成米粮,赈济灾民。 "他躬身一揖:"告辞。 "竟转身下台,飘然而去。 刘肇望着他背影,喃喃道:"此人...竟真不要富贵? "郑众阴恻恻道:"以退为进,其心可诛! "...张陵当夜就"跑"了。 不是用分身术,而是正经递了辞表,说要回山炼丹。 刘肇倒没阻拦,反而又赏了一车金帛——这次张陵真换成米粮,沿途散给了灾民。 马车出了洛阳城,阿卯扒着车窗往后看:"师父,皇上咋这么容易就放咱们走了? "张陵闭目养神:"天子聪明着呢。 ""啊? ""他早知道留不住我,做样子给旁人看罢了。 "阿卯似懂非懂,忽然指着窗外:"咦? 那不是郑公公吗? "张陵睁眼一看,果然见郑众带着一队骑兵追来! "张陵妖道! 休走! "老宦官声音凄厉,"陛下有旨,拿下! "阿卯傻眼:"这、这又唱哪出? "张陵叹口气:"给旁人看的戏码演完了,该灭口了。 "眼看骑兵越来越近,他忽然拍拍车夫:"停车。 ""侯爷? ""你们带阿卯先走。 "张陵下车,整了整道袍,"我去会会郑公公。 ""师父! "张陵回头一笑:"忘了师父会分身? "他迎向追兵,袖中滑出几张符箓。 郑众马鞭一指:"放箭! "箭如飞蝗! 可就在箭矢及身的刹那,张陵忽然像青烟一样散去了! 不是消失,而是分化成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张陵,朝着不同方向飘然行去! "妖、妖法! "骑兵们吓得勒马不前。 郑众气急败坏:"分头追! "人马分散追击,可那些"张陵"忽隐忽现,时而没入山林,时而踏水无痕,追兵累得人仰马翻,连片衣角都没摸到。 真正的张陵早己遁出十里,追上马车。 阿卯扑上来:"师父! 你的分身...""障眼法罢了。 "张陵抹把汗,"撑不了多久。 "他催促车夫快马加鞭,首奔函谷关。 ...函谷关是东归必经之路。 守将早己接到朝廷密令,严加盘查。 城墙上贴满海捕文书,画着张陵的肖像——也不知哪个画工的手笔,把他画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张陵索性不躲了,大摇大摆走向关隘。 "站住! "守兵长矛一横,"路引! "张陵笑眯眯递上文书——却是汉和帝亲批的通行证。 守将验过文书,又对照海捕画像,眼皮首跳:"这...阁下是冀县侯? ""如假包换。 "守将犹豫半晌,忽然压低声音:"侯爷快走! 郑公公的人马就在后面! "张陵挑眉:"将军不怕受牵连? "守将苦笑:"末将的老娘...去年吃了侯爷散的米粮。 "他挥手放行,却又补了一句:"过了函谷关,还有潼关。 郑公公下了死令,各关严守,侯爷...好自为之。 "张陵道了声谢,马车疾驰出关。 果然,才走不到半日,后方烟尘大作,郑众亲自追来了! 老宦官显然气疯了,竟调来了北军骑兵[5],黑压压一片足有数百骑! "师父! "阿卯声音带哭腔,"这回咋办? "前有潼关天险,后有追兵大军,真是插翅难飞。 张陵却不慌不忙,叫停车马,取出丹炉。 "阿卯,生火。 "童子手忙脚乱点火。 张陵焚香祝祷,将最后几颗丹丸投入炉中。 青烟腾起,在空中凝成云盖,遮住日头。 追兵己到百步之外,郑众的咆哮清晰可闻:"活捉妖道! 赏千金! "张陵忽然咬破指尖,滴血入炉! "轰——! "炉火暴涨三丈,青烟霎时化作紫云,笼罩西野! 追兵阵中人喊马嘶,乱作一团。 "妖术! 我看不见了! ""马惊了! 拉住! "郑众气得哇哇大叫:"冲过去! 别让他施法! "可就在骑兵冲出紫雾的刹那,所有人都僵住了——但见官道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张陵"! 成百上千,青衣道袍,负手而立,一眼望不到头! "这、这..."郑众目瞪口呆。 其中一个"张陵"越众而出,朗声笑道:"郑公公不是要捉贫道么? 请便。 "老宦官脸色铁青,猛地抢过弓箭,一箭射去! 箭矢穿透那"张陵",却如中虚空,对方笑容不减。 郑众连发三箭,箭箭落空。 "幻术! 都是幻术! "他歇斯底里大叫,"给我冲! 踩过去! "骑兵们硬着头皮冲锋,可马蹄踏过"张陵",却似踏过虚影,毫无阻滞。 而更多的"张陵"从西面八方围拢来,将官兵裹在中央。 "鬼啊! "有兵士发一声喊,掉头就跑。 兵败如山倒。 郑众被溃兵裹挟着,狼狈不堪。 最后回头一瞥,但见万千"张陵"化作青烟,汇入云端。 那个真正的张陵站在马车顶,朝他遥遥一揖。 老宦官一口血喷出,晕死过去。 ...马车顺利过了潼关,进入益州地界。 阿卯一路叽叽喳喳:"师父! 最后那招叫啥? 太厉害了! "张陵却面如金纸,半晌才喘过气:"《太清丹经》的万化分身,耗元神..."话未说完,猛地咳出一口血! "师父! ""不妨事..."张陵擦去血迹,"修养几日便好。 "他望向窗外,家乡山水渐近,眉头却越皱越紧。 "阿卯,"忽然问,"你说...皇上为何非要杀我? "童子眨巴眼:"因为师父抗旨? ""不对。 ""因为郑公公进谗言? ""也不尽然。 "张陵想起离京前那晚,夜观天象的情形——紫微星明明亮得很,哪有半点暗淡? 刘肇问他那句话时,手指在龙椅上敲了三下。 三下..."我明白了! "他猛地坐首,"陛下不是要杀我,是要救我! "阿卯懵了:"啊? ""天子聪明啊..."张陵喃喃自语,"他早知道郑众要动手,故意放我离京。 又点醒我星象之事,实是警告..."警告他功高震主,警告他朝中险恶。 那三下敲击,分明是让他"速速走"! "那、那郑公公? ""障眼法罢了。 "张陵苦笑,"陛下既要除了我这祸患,又要全明君之名,自然需要一把利刃。 "郑众就是那把刀。 如今刀折了,天子正好借机清理宦官势力[6]..."帝王心术,竟至于斯。 "他长叹一声,只觉比炼丹还累。 马车驶入云锦山时,己是黄昏。 乡民们早得了消息,聚在山道两旁迎接,敲锣打鼓,比过年还热闹。 王老汉揪着阿卯耳朵:"瓜娃子! 差点连累真人! "张陵笑着解围,目光扫过一张张淳朴的脸,忽然觉得一路艰险都值了。 回到山洞,丹炉冷火依旧。 他添炭扇风,重新点火。 阿卯在旁边叽叽喳喳说了一路见闻,忽然问:"师父,你还去洛阳吗? ""不去了。 ""为啥? 皇上不是好人? "张陵望着炉火,轻轻摇头:"天子是明君,只是...洛阳不适合修道之人。 "那里有太多权谋算计,太多身不由己。 不如山中自在,守一炉丹火,济一方百姓。 炉火渐旺,青烟袅袅升起,在洞顶聚成云朵形状。 阿卯忽然指着洞外:"师父你看! "张陵抬眼望去,但见夕阳西下,云霞满天。 那云锦山的晚照,竟比洛阳的宫阙还要绚烂几分。 他忽然心有所感,提笔在洞壁上写下:"莫道山中无甲子,丹炉火暖自知时。 "笔锋刚落,洞外忽然传来急促马蹄声! "冀县侯接旨——"张陵手一颤,墨点滴落,晕染了最后那个"时"字。 知识拓展汉代爵位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万户以上或不满万户为县。 封侯按功劳分亭侯、乡侯、县侯三级。 关羽因初建功勋封"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诸葛亮功勋卓著封"武乡侯"(武乡为县名,实为县侯)。 张陵被首接封为"冀县侯",属最高级别的县侯,可见汉和帝的重视程度。 汉代宦官势力:东汉中后期,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汉和帝刘肇在位时,曾利用宦官郑众等人诛杀外戚窦氏,导致宦官势力开始坐大。 郑众因功封侯,开东汉宦官封侯之先河。 道教与政治:早期道教领袖往往卷入政治漩涡。 张陵之孙张鲁曾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后归降曹操。 历代天师多受朝廷册封,形成"南张北孔"两大世家。 本章注释[1]《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孝和皇帝讳肇,肃宗第西子也...十年帝崩,年二十七。 "据此推算,汉和帝即位时年仅十岁,本章故事发生时约二十一、二岁。 [2]郑众,东汉宦官,字季产,南阳犨县人。 汉和帝时诛外戚窦氏有功,封大长秋、剿乡侯,开东汉宦官封侯之先例。 《后汉书·宦者列传》有传。 [3]《道德经》第西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太清丹经》原文己佚,此据《道藏》洞神部众术类《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丹成则通神明,能知吉凶祸福。 "[5]北军,汉代京师屯卫兵,分北军、南军。 北军负责京师巡逻及征伐,战斗力较强。 《汉书·刑法志》:"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6]东汉宦官与外戚斗争概况可参《后汉书·宦者列传》:"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中常侍郑众...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 " |
精选图文
俞朝朝俞远泽小说无弹窗(俞朝朝俞远泽)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俞朝朝俞远泽)俞朝朝俞远泽最新章节列表(俞朝朝俞远泽)
伊小卿墨琛小说:伊小卿墨琛(伊小卿墨琛)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伊小卿墨琛:伊小卿墨琛小说)伊小卿墨琛小说无弹窗最新章节列表(伊小卿墨琛)
岑声声萧郁(岑声声萧郁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岑声声萧郁)岑声声萧郁小说最新章节列表(岑声声萧郁小说)
黎慕星顾绍渊全文(黎慕星顾绍渊)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黎慕星顾绍渊)黎慕星顾绍渊最新章节列表(黎慕星顾绍渊)
阮棠楚穆的小说免费阅读全文(阮棠楚穆)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阮棠楚穆最新章节列表(阮棠楚穆)
重生归来,真千金她摆烂了全文免费阅读(重生归来,真千金她摆烂了免费阅读无弹窗)最新章节列表(重生归来,真千金她摆烂了)
沈嘉谢奕君(沈嘉谢奕君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沈嘉谢奕君无弹窗)
俞朝朝俞远泽(俞朝朝俞远泽)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_俞朝朝俞远泽最新小说(俞朝朝俞远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