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淮南牛肉汤的传说李郎中张顺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李郎中张顺全文阅读

淮南牛肉汤的传说李郎中张顺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李郎中张顺全文阅读

匿名 2025-09-13 04:16:26 2 下载本文

第一章:淮水之畔的漂泊客淮南的冬日,寒风如刀,刮过淮水两岸的枯黄芦苇。

河面上结了一层薄冰,在灰白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这一年,淮水泛滥后的饥荒格外漫长,村落里十室九空,能走的人都逃荒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张顺佝偻着背,沿着淮水岸边蹒跚而行。

他本是淮北人士,家乡遭了蝗灾,不得已南下逃荒。一连走了十几天,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腹中空得发疼,每走一步都觉得天旋地转。

天色渐晚,寒风愈加刺骨。张顺看见前方有座破败的土地庙,便挣扎着向前走去。庙门半倒,神像蒙尘,但总算能挡些风寒。他蜷缩在角落里,从怀中掏出最后半块硬如石头的杂粮饼,小口小口地啃着,生怕吃得太快就没了。“老天爷,给条活路吧...”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就在他意识模糊之际,庙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身影挡住了门口微弱的光线。张顺勉强抬起头,见是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虽朴素却整洁,手中拄着一根竹杖,背上挎着个布包。

淮南牛肉汤的传说李郎中张顺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李郎中张顺全文阅读

“这位兄弟,天寒地冻的,可否容老朽借宿一宿?”老者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不像饥民。

张顺勉强点头,往旁边挪了挪。老者走进庙中,也不嫌弃地上脏污,径直坐在张顺对面。

他从布包中取出火石,熟练地生起一小堆火,庙里顿时有了暖意。“看兄弟面色不佳,怕是许久未进食了吧?”老者问道,不等回答,便从包中取出一个小瓦罐,架在火上,又掏出几个纸包,里面是些晒干的草药和一小块肉干。不多时,瓦罐中飘出诱人的香气。

张顺不自觉地吞咽口水,眼睛直勾勾盯着那罐汤。老者笑了笑,盛了一碗递给他:“喝吧,暖暖身子。”那汤色泽清亮,浮着几片肉和些许草药,闻起来有一种奇异的香气。

张顺也顾不得客气,接过来便喝了一大口。汤入口中,先是淡淡的咸味,继而一股暖流从喉头直通胃腹,整个人仿佛都被激活了。他从未喝过如此美味的汤,几口便喝了个精光,连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多谢老丈救命之恩!”张顺跪地便要磕头。

老者连忙扶起他:“不必如此。乱世之中,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老朽姓李,是个游方郎中,略通医术。看兄弟你这般模样,怕是染了风寒。”李郎中又从包中取出银针,为张顺针灸。

不过片刻,张顺便觉得浑身舒畅,连日的疲惫减轻了大半。“李郎中真是神医

”张顺惊叹道。李郎中摇摇头:“不过是祖传的些许医术罢了。这世道,医术再好也救不了饥荒啊...”二人聊至深夜。张顺得知李郎中是淮南本地人,年轻时曾在外行医多年,如今年纪大了,回乡却发现家乡遭了灾,亲人不知所踪,只好继续游方行医,沿途救治灾民。次日清晨,张顺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风寒竟然好了大半,体力也恢复不少。李郎中正在庙外练一套奇特的拳法,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张兄弟醒了?

感觉可好些?”李郎中收势问道。“多谢李郎中,好多了!您这是练的什么功夫?

”“这是五禽戏,华佗所创,能强身健体。你要学,我可以教你。”李郎中笑道,“我看你无处可去,不如随我同行,沿途也有个照应。”张顺大喜过望,当即拜谢。从此,他便跟着李郎中四处行医。李郎中不仅医术高明,更精通药膳食疗,尤其擅长用当地食材烹制药膳汤。他告诉张顺:“药补不如食补。淮南水土特殊,产的黄牛肉质鲜美,配上几味草药,既能充饥,又能治病。

”沿途他们见到太多因饥寒而病倒的百姓。李郎中总是竭尽所能救治,但药材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日,他们路过一个村庄,见村口聚集了许多面黄肌瘦的村民,围着一口大锅,锅中煮着些树皮草根,几乎看不见米粒。“这样吃会吃坏人的。

”李郎中摇头叹息,对村长说:“老朽略通医术,村中可有病患?

”村长苦笑:“全村人都是病患!饿病的,冻病的,哪还分得清谁病谁不病?

”李郎中沉思片刻,对张顺说:“我们去淮水边看看,或许能找到些食材。

”二人来到淮水边,恰见几个渔民正拖网上岸,网中只有寥寥几条小鱼。李郎中也不气馁,沿河岸寻找,竟发现了几丛野生的枸杞和黄芪。他又向渔民买下那些小鱼,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回到村中,李郎中让村民架起大锅,将小鱼与草药同煮,又教他们辨认河岸边的可食植物。一锅鱼汤虽然稀薄,但至少有些营养。村民们分食后,气色都好了些。当晚,李郎中对张顺说:“单靠行医救不了这么多人。我得想个法子,让百姓能吃上既营养又易得的食物。”此后数日,李郎中常常独自沉思,有时在纸上写写画画,有时去市集观察各种食材。张顺则帮忙照料病患,学习辨认草药。

一天清晨,李郎中兴奋地叫醒张顺:“我想到了!淮南黄牛!这里的水土特殊,牧草中含有多种药材,牛吃了后肉质鲜美且有药用价值。

若能以牛肉配以淮地特产的香料和草药,熬制成汤,必能既充饥又养生!

”张顺疑惑道:“可牛肉昂贵,灾民哪吃得起?”李郎中笑道:“不须用上好部位。

牛骨、牛杂、边角料即可,这些往往被丢弃,实则营养丰富。关键在于烹制方法和草药搭配。

”二人便开始试验。李郎中拿出积蓄买来牛骨、牛杂和一些廉价牛肉边角料,又配以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以及枸杞、黄芪等草药。他小心翼翼地调配比例,记录每一次试验的结果。最初几次,汤味或苦涩或过于浓腻,都不理想。但李郎中没有气馁,一次次调整配方。张顺则负责照看火候,他发现火候的掌握也极为重要,太大则汤浑浊,太小则味不出。经过十余次试验,终于有一天,一锅香气扑鼻的牛肉汤熬成了。

这汤色泽清亮,肉香与药香完美融合,尝一口,鲜美异常,咽下后腹中暖意融融,通体舒畅。

“成功了!”李郎中激动地说,“此汤能温中散寒,补气养血,正适合这寒冷天气!

”恰在此时,村中有个孩子因饥寒交迫而病重,高烧不退。李郎中急忙盛了一碗热汤,小心喂下。不过半个时辰,孩子竟然退了烧,安稳睡去。村民大惊,纷纷前来求汤。

李郎中将配方和烹制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并说:“此汤成本低廉,牛骨牛杂随处可得,草药也可在野外采集。大家互相帮衬,定能度过难关。”消息传开,附近村庄都来学习这“救命汤”。李郎中和张顺忙得不可开交,但见百姓们因此得救,心中倍感欣慰。然而好景不长。当地有个姓赵的乡绅,人称赵老爷,拥有大片牧场和数十头牛。他听说李郎中的牛肉汤后,觉得有利可图,便带家丁前来“请教”。赵老爷皮笑肉不笑地说:“李郎中妙手仁心,造福乡里,令人敬佩。

不过这牛肉汤配方,若是流传太广,人人都会做,恐怕就不值钱了。不如将配方卖与我,由我来统一制作售卖,也能保证质量。”李郎中摇头道:“老朽研制此汤,本为救济灾民,非为牟利。配方自当公开,让更多人得以活命。”赵老爷脸色一沉:“郎中此言差矣。

若无利可图,谁愿费力做这汤?若是交由我来经营,不仅能救更多人,郎中您也能得些报酬,安享晚年,岂不两全其美?”李郎中仍是拒绝。赵老爷悻悻而去,临走前冷笑道:“希望郎中不要后悔!”张顺担忧道:“这赵老爷看起来不是善茬,恐怕会来找麻烦。”李郎中叹息道:“乱世之中,人心叵测。但我们行得正坐得直,不怕他耍手段。”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张顺被庙外的动静惊醒。他悄悄起身查看,只见几个黑影正悄悄靠近土地庙。他急忙推醒李郎中:“外面有人!”话音刚落,庙门被猛地踹开,几个蒙面人冲了进来,直扑李郎中而去。张顺不及多想,抄起一根木棍挡在李郎中身前,与来人搏斗起来。他虽然饥饿多日,但毕竟年轻力壮,又拼死保护恩人,竟一时挡住了袭击。打斗声惊动了附近村民,纷纷举火赶来。

蒙面人见势不妙,匆忙逃窜。村民追赶不及,只捉住一人,揭下面巾,竟是赵老爷的家丁。

“果然是赵老爷指使的!”张愤怒不已,“他定是想抢夺配方!

”李郎中却显得异常平静:“配方在我心中,他抢不去。只是此地不宜久留了。

”村民纷纷挽留:“李郎中留下吧,我们保护您!”李郎中摇头道:“赵老爷势力不小,我不能连累大家。况且灾荒不止这一处,其他地方也需要帮助。”他看向张顺:“张兄弟,你我有缘相聚,如今也该分别了。我将这牛肉汤的配方传与你,希望你继续用它救助百姓。

”张顺跪地泣道:“李郎中于我有救命之恩,我愿终生追随!

”李郎中扶起他:“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你我有各自的道路。切记,医术药膳皆为济世救人之术,不可用以牟取暴利。”次日清晨,李郎中飘然离去,只留给张顺一本手写的药膳食谱和几个银钱。张顺望着恩人远去的背影,叩首再三,泪水模糊了双眼。李郎中走后,张顺谨遵教诲,继续在淮水沿岸行医救人,传授牛肉汤的做法。这汤因味美效佳,很快传遍淮南各地,被百姓称为“救命汤”、“神仙汤”。而赵老爷并未死心,他派人四处打听李郎中的下落,却始终无果。于是又将目标转向了张顺,认为他一定知道配方秘密。一个雨夜,张顺正在一间破庙中为几个病人诊治,赵老爷突然带人闯入。“小子,告诉我那老家伙去哪了?”赵老爷恶狠狠地问。张顺平静地回答:“李郎中云游四海,我也不知去向。”赵老爷冷笑:“那你一定知道配方吧?说出来,少不了你的好处。

否则...”他使了个眼色,家丁们亮出明晃晃的刀。病人们吓得瑟瑟发抖,张顺却面无惧色:“配方早已公开,人人皆知。赵老爷何必强求?”“胡说!”赵老爷怒道,“人人都做的汤,味道参差不齐。那老家伙肯定有秘方未传!你跟他那么久,一定知道!

”张顺确实知道李郎中最后改进的一味调料——淮地特有的一种野生香料,加入后能使汤味提升一个层次。但这是李郎中特意嘱咐不可轻传的,怕被有心人垄断牟利。

“我不知什么秘方。”张顺坚定地说。赵老爷大怒,命家丁动手。就在这时,庙外突然传来嘈杂的人声,原来是附近村民听说赵老爷来找麻烦,纷纷拿着锄头棍棒赶来相助。赵老爷见人多势众,只好悻悻离去,但临走前放下狠话:“小子,你等着!我迟早会让你开口!”经此一事,张顺明白赵老爷不会善罢甘休。他担心连累百姓,决定离开此地,向北而行。临行前,他将那味秘传香料告诉了几位可靠的村民,嘱咐他们只在必要时使用,且不可让赵老爷之流知晓。背起简单的行囊,张顺再次踏上路途。淮水汤汤,向东流去,仿佛诉说着不尽的沧桑。他不知道前路如何,只牢记李郎中的教诲:以食济世,以医救人。

而此时的张顺还不知道,他将在淮水畔的一个小镇停留,在那里,淮南牛肉汤将真正诞生,并传承千年,成为一道闻名四海的美食。

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第二章:八公山下的奇缘张顺离开淮水之畔的那个村庄后,一路向北而行。时值初春,淮北平原上依然寒风料峭,但田埂边已隐约可见嫩绿的草芽顽强地钻出冻土。他牢记李郎中的教诲,沿途继续用学来的医术和药膳知识帮助遇到的灾民。这一日,他来到八公山脚下。

但见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山间隐约可见几处道观飞檐。山脚下有个小镇,虽不大,却人来人往,颇为热闹。一打听,才知道此处因靠近八公山,香客往来不绝,镇上店铺林立,尤以小吃摊贩为多。张顺腹中饥饿,便在一个面摊前坐下,要了碗素面。

面摊老板是个五十开外的老汉,一面下面,一面与熟客闲聊。“听说昨天山上又出了事,王屠户家的牛莫名其妙死了三头!”一个顾客压低声音说。

面摊老板摇头叹息:“这已是本月第五起了吧?真是邪门!好好的壮牛,一夜之间就倒地不起,身上却不见任何伤口。”另一人接口道:“都说八公山有灵,莫不是触怒了山神?”张顺心中一动,想起李郎中曾说八公山草药丰富,自己何不上山采些药材,也可顺便打听一下这怪事。吃完面,他便向山上走去。

八公山果然名不虚传,山中林木葱郁,草药种类繁多。

张顺不一会儿就采了不少黄芪、枸杞等常见药材。越往深处走,草药品质越好,他甚至发现了几株罕见的灵芝。正当他专心采药时,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呻吟声。循声找去,只见一个老者倒在地上,面色苍白,手捂胸口,呼吸急促。张顺急忙上前:“老丈,您怎么了?” 老者已说不出话,只艰难地指着胸口。张顺一看便知是心疾发作,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熟练地为老者施针。不过片刻,老者呼吸渐稳,面色也红润了些。

“多谢...多谢小哥救命之恩...”老者缓过气来,连声道谢。

张顺扶老者坐起:“举手之劳,不必挂齿。老丈怎会独自在此深山之中?

”老者叹道:“老朽姓刘,是山下镇上的兽医。近来镇上牛只接连莫名死亡,我上山来想找找原因,不料旧疾复发,若非遇到小哥,怕是性命难保。

”张顺心中一动:“您就是那位刘兽医?我在山下听说此事了。可找出原因了么?

”刘兽医摇头:“怪就怪在这里。死牛不见外伤,也不像中毒,内脏却莫名衰竭。

我行医数十年,从未见过这等怪病。”二人相伴下山。刘兽医感激张顺救命之恩,邀他至家中暂住。张顺推辞不过,便答应了。刘兽医家住镇东头,有个小院子,屋内堆满医书药草。妻子早逝,唯有一女名唤刘莹,年方二八,聪慧伶俐,自幼随父学医,尤其擅长药膳烹饪。刘莹见父亲带了个陌生男子回来,先是诧异,听罢缘由后,连忙向张顺行礼道谢:“多谢公子救父之恩!寒舍简陋,还望公子不要嫌弃。

”张顺忙还礼:“姑娘言重了。在下漂泊之人,能有一瓦遮头已是万幸。”自此,张顺便在刘家住了下来。他白天帮刘兽医出诊,晚上研读医书,与刘家父女探讨医术。

刘莹发现张顺对药膳食疗颇有见解,二人常常一起研究食疗配方。

镇上牛只死亡事件仍在继续,已有十余户人家遭殃。百姓惶惶不安,纷纷到山神庙烧香祷告。

镇长召集乡绅商议,赵老爷也在其中——原来他在此地也有产业。“定是山神发怒!

应当请道士做法事!”一个乡绅说。 赵老爷却道:“做法事有何用?不如把病牛都宰杀了,免得传染其他牲口。我可以低价收购,总比烂掉好。”刘兽医起身反对:“不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