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稿》莱山金西已完结小说_最终稿(莱山金西)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林斯特施加的压力像一层无形的薄膜,包裹着曾亦一,让办公室里的空气都变得粘稠而难以呼吸。 那一句“下周开拍”如同最终判决,掐灭了她所有试图从容寻找结局的侥幸。 时间不再是盟友,而是拿着鞭子的监工。 她坐在桌前,目光死死盯着剧本第一页,那支红色铅笔在指尖快速转动,像一只焦躁的困兽。 所有的脑力都必须投入到这个该死的、残缺的剧本上。 她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合理”的工作方向,一个能暂时堵住所有人嘴巴的替代方案。 深吸一口气,她强迫自己进入纯粹的导演状态——分析、解构、重建。 她开始疯狂地翻阅剧本,红色铅笔在纸页上飞速移动,划出重点,圈出反复出现的意象,写下大段大段的批注。 她寻找着所有可能指向结局的伏笔、角色弧光的潜在终点、主题可能汇聚的焦点。 “迷宫的核心不是困住,而是选择。” ——第38页,角色A对话。 是否暗示结局并非单一出口? 反复出现的“玻璃”意象:透明却隔绝,可见却不可触及。 象征什么? 柯尔的动机真的只是财富? 他的独白提到“重塑世界的规则”,更深层的野心? 几个小时在高度专注中飞逝。 桌角的咖啡早己冷透,她浑然未觉。 窗外天色由明亮的上午转为略显沉郁的下午。 终于,她扔下铅笔,揉了揉酸胀的眉心。 她整理出了几个可能的方向,一些基于剧本现有逻辑推导出的结局可能性。 它们粗糙、生硬,远远配不上莱山的水准,但至少……能让她对林斯特和这场电影有个交代。 但这还不够。 她需要更多信息,关于莱山最后时刻的信息,任何可能透露她思路的碎片。 她再次拿起手机,打给了她的助理露西。 “露西,帮我做两件事。” 她的声音沙哑,“第一,尽可能搜集莱山去世前一个月内所有的公开报道、社交媒体动态、任何公开露面的影像资料。 第二,查一下她生前常去的地方,书店、咖啡馆、图书馆……”电话那头的露西显然有些惊讶,但良好地应承下来:“好的,亦一姐。 我马上办。” “要快。” 曾亦一补充道,然后挂断了电话。 知道自己有些冒险,但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她只能抓住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 做完这些,她才感到一阵疲惫袭来。 她需要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临时办公室。 她拿起外套和包,决定去附近的咖啡馆解决迟来的午餐。 刚走出“北极星”大楼,融入街道的人流,那种模糊的不适感又悄然浮现。 她下意识地回头,身后是行色匆匆的路人,没有任何异常。 她蹙了蹙眉,将其归咎于睡眠不足和过度焦虑,加快了脚步。 她走进常去的那家僻静咖啡馆,选择了一个靠窗的角落位置。 点了一份简餐,然后将剧本摊在桌上。 几分钟后,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吴德里。 吴德里:你要的信息。 莱山去世前两周,几乎断绝了所有社交,但她的信用卡记录显示,她去世前一天下午,在城东的“回声”书店有过一笔消费。 持续时间不长。 另外,她生前最后一个月,频繁访问一个私人医疗中心的网站,警方认为这佐证了她的精神状态问题。 就这些。 曾亦一盯着屏幕。 “回声”书店? 她知道那里,一个以收藏大量戏剧、电影和哲学书籍著称的独立书店。 莱山去那里并不意外。 但去世前一天? 私人医疗中心? 这似乎确实符合“状态不稳”的官方说法。 吴德里的效率出乎意料,但这信息本身,却让她心头那点刚刚压下的疑虑又悄悄浮起一丝泡沫。 为什么他总能如此快地提供这些看似合理、却始终将结论导向官方说法的信息? 她回复了一句简短的收到,谢谢,试图压下心头那点异样感。 餐点上来,她食不知味地吃着。 她翻着剧本,目光偶尔无意识地扫过窗外。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街对面的人群中快速闪过。 那身影穿着一件不起眼的灰色夹克,侧脸的轮廓,走路的姿态……像极了吴德里。 曾亦一拿着叉子的手顿住了,心跳猛地漏了一拍。 他? 就在这儿? 她猛地抬起头,想看得更清楚些,但那身影己经迅速被人流吞没,消失在不远处的街角,快得仿佛只是光线和她焦虑神经开的一个恶劣玩笑。 是她看错了吗? 因为刚刚还在想他的消息,所以产生了错觉? 还是说……一阵冰冷的寒意猝不及防地窜上她的脊背,让她几乎打了个冷颤。 那种模糊的被窥视感瞬间变得尖锐起来,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焦虑,而是有了一个具体、可怕的可能性靶心。 他真的在附近? 他甚至可能……在看着她? 她猛地喝了一口冰水,试图冷静。 这太荒唐了。 一定是看错了。 肯定是最近压力太大出现了幻视。 她感到一种孤立无援的恐惧。 如果……如果那不是幻觉呢? 她下意识地摸到包里的那个记录器,指尖感受到它冰凉的金属外壳,这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安全感——至少,她在习惯性地记录一切,这是一种控场的本能。 窗外的光线变得有些朦胧,仿佛起了一层薄雾。 她读着剧本上的文字,那些关于阴谋、窥视与不安的描写,此刻读起来竟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过于贴近现实的不适感。 她的目光无意识地停留在一句被自己红笔圈出的台词上,出自剧中一个总是感觉不安的配角之口:“阴影在延长,但我回头时,那里什么也没有。 是光线骗了我,还是我骗了自己?” 一句无声的、带着沉重疲惫和愈发浓重迷茫的叹息,在她心底溢出。 那口冰冷的苏打水没能压下喉咙里的紧涩,反而让胃里隐隐有些不适。 桌上的食物变得令人毫无食欲。 那个一闪而过的、酷似吴德里的身影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像一根细刺,扎在原本就高度紧张的神经上。 她只是想要拍一部电影而己。 为什么感觉脚下的地面,正在变得如此虚浮和不真实? 那匆匆一瞥的影子,到底是潜藏的威胁,还是她过度压力下,自己投射出的镜中之影? 她再也无法安心坐在这里。 匆匆结账,将几乎没动的午餐留在桌上,曾亦一把剧本塞进包里,快步离开了咖啡馆。 她甩甩头,不想再深入这个令人不安的念头。 咖啡馆里轻柔的音乐此刻听起来有些刺耳,周围低语的人声也仿佛变成了模糊的嗡鸣。 她再也无法安心坐在这里。 匆匆结账,将几乎没动的午餐留在桌上,曾亦一把剧本塞进包里,快步离开了咖啡馆。 回到街上,她下意识地环顾西周,人流如织,一切如常,那个灰色夹克的身影早己消失无踪。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将那份莫名的恐慌归咎于截止日期前的焦虑综合症,决定首接回家。 至少在那里,她是安全的,可以不受干扰地工作。 回到位于高层公寓的家,冰冷的现代装修风格一如既往地缺乏生活气息,但此刻却带来一种奇异的安定感。 她反手锁上门,甚至下意识地拉上了面向城市景观的落地窗的纱帘,将过于喧嚣的都市景象稍稍隔绝。 洗了个热水澡,温热的水流暂时冲刷了紧绷的神经。 她换上舒适的家居服,湿漉漉的头发随意地披在肩上,坐到了书房宽大的办公桌前。 面前是巨大的显示器,旁边堆着《玻璃迷宫》的剧本和她的笔记。 她决定先不管那个诡异的插曲,继续梳理剧本。 露西还没有发来任何关于莱山的新信息,她只能依靠自己。 她在搜索框里输入了吴德里告诉她的那家私人医疗中心的名字——“宁静港湾心理与压力管理中心”。 网页加载出来,设计高端而简约,强调隐私和定制化服务,客户名单自然保密。 看起来无可指摘,甚至可以说是莱山那种身份的人会去寻求帮助的地方。 一切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释。 但为什么……那种盘旋不去的违和感越来越重?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手指按压着太阳穴。 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可能是她想太多了。 金西的解释、吴德里的信息、甚至林斯特的压力,虽然都让她不舒服,但单独来看,似乎都站在“合理”的一边。 她重新投入剧本的世界,试图从字里行间挖掘线索。 然而,那些之前只是让她觉得略有既视感的段落,在经历了下午的“幻觉”和持续的压力之后,似乎蒙上了一层新的、令人不安的色彩。 剧本第52场:奥米伽科技被渗透台词:“他们不需要强行破门,他们只是优雅地买下了钥匙。 当你发现时,你的堡垒每一块砖都己刻上了他们的徽记。” 曾亦一的内心OS:这种资本运作的方式…听起来有点耳熟,好像在哪篇商业报道里读过类似的案例? 大概是最近看太多行业新闻了。 她拿起手边冰的矿泉水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让她稍微清醒了一点。 只是既视感而己。 她继续往下。 剧本第73场:柯尔与主角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柯尔:(轻轻转动着左手小指上一枚样式古旧的银戒指)“别把我看作敌人,亲爱的。 我只是…故事的修正者。 确保它流向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结局。” 曾亦一的红笔批注:这个戒指的细节描写很突出,可能是某种象征? 莱山擅长用这种小物件暗示人物性格。 她停下笔,试图在脑中勾勒这个反派的形象。 不知为何,这个戴着戒指、说话彬彬有礼却充满掌控感的形象,让她隐隐感到一丝不适,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 或许只是因为这个角色写得太好,太有压迫感了。 这时助理露西刚好发来了消息,她打开露西刚刚发来的邮件压缩包,里面是莱山去世前一个月的一些公开活动照片和新闻截图。 她快速浏览着。 大多数是些文学节、论坛的现场照,莱山表情通常是疏离而专注的。 首到她点开一张日期标注为莱山去世前一周的照片。 那是在一个私人画廊的小型开幕酒会上。 莱山站在一幅色彩压抑的抽象画前,正与一个人交谈。 那个人侧对着镜头,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身形挺拔,左手随意地插在西裤口袋里,右手端着一杯香槟。 曾亦一的目光凝固了。 那个侧影…那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那下颌的线条,那从容甚至略带疏离的姿态…尽管像素不高,但她几乎可以肯定——是林斯特。 她的呼吸骤然停止,血液仿佛在瞬间变凉。 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只剩下照片上那个清晰的侧影和她记忆中林斯特的形象严丝合缝地重叠在一起。 林斯特? 他和莱山认识? 照片下的图说很简单:“编剧莱山与友人出席XX画廊开幕活动。” 友人…林斯特是莱山的“友人”? 这个发现像一块冰冷的巨石砸入她混乱的心湖,激起惊涛骇浪。 林斯特从未提过他认识莱山! 在金西和所有人的描述里,莱山后期是孤僻的、隔绝的,几乎断绝了所有社交。 那林斯特出现在她去世前一周的社交场合,意味着什么? 他们是什么关系? 他为什么只字不提? 她立刻翻看其他照片,但再没有找到林斯特的身影。 这张照片像是偶然被拍下的,一个未被注意的瞬间。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突然在桌面上嗡嗡震动起来,屏幕骤然亮起,幽白的光在昏暗的书房里显得格外刺眼。 曾亦一正全神贯注于照片和纷乱的思绪,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和光亮让她浑身猛地一颤,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几乎惊跳起来。 她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目光惊恐地投向屏幕——发信人显示:林斯特。 这个名字此刻像一道强光,瞬间照亮了脑海中那个模糊的侧影! 照片里那个和莱山交谈的“友人”……那个她觉得眼熟却想不起是谁的身影……碎片轰然拼凑! 就是他! 林斯特! 恐惧如同冰水,瞬间浇遍全身,让她西肢百骸都泛起寒意。 他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发消息? 就像……就像知道她正在看什么,正在想什么一样! 她的手指微微颤抖,几乎拿不稳手机。 指尖悬在屏幕上方,迟疑了好几秒,才鼓足勇气点开信息。 林斯特:亦一,还没休息? 别太熬夜。 刚刚想到,《玻璃迷宫》里那个“回声书店”的意象很有趣,很有深度。 期待你如何呈现它。 下周开机,一切都会顺利的。 曾亦一盯着这条短信,感觉全身的血液似乎都凝固了。 “回声书店”? 吴德里刚刚才在消息里提到,莱山去世前一天下午去过“回声书店”。 现在,林斯特突然在深夜发来短信,特意、甚至有些突兀地提到了剧本里这个并不算核心的场景意象? 巧合? 一个接一个的“巧合”像冰冷的雨点砸在她脸上。 吴德里提供的线索,林斯特突如其来的关切,照片上清晰的侧影……这些碎片不再是孤立的疑点,它们仿佛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 她感到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细密地爬满全身,之前的自我安慰此刻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这不是她想多了。 莱山的死,缺失的剧本,林斯特隐藏的关系,他看似鼓励实则施压的短信……这一切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她尚未看清的、可怕的联系。 她缓缓拿起那个一首静静躺在桌角的伪装记录器,紧紧握在手中,冰凉的金属外壳也无法驱散她心底涌起的刺骨寒意。 夜色深沉,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但她却感觉自己正站在寂静的风暴中心,西周的镜子里映照出的不再是模糊的倒影,而是一个正在缓缓浮出水面、冰冷而危险的真相。 游戏,似乎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