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敌穿古代:我俩卷成皇亲国戚(林默赵宇)新热门小说_免费完结小说死敌穿古代:我俩卷成皇亲国戚(林默赵宇)
林默扶着李氏慢慢走到庙门口时,日头刚过正午。 寒风里裹着街边小吃摊的香气,却没几个人驻足——腊月里天寒,县城里的人大多缩在家里,只有零星几个赶路的行人,脚步匆匆。 庙门口的老槐树下,卖糖人的老周头正守着他的小推车唉声叹气。 推车上插着几个歪歪扭扭的糖人,有孙悟空,有小兔子,糖霜都快化了,却一个都没卖出去。 “周伯,”林默扶着李氏在旁边的石墩上坐下,目光落在那冷清的糖摊,“今天生意不太好?” “可不是嘛。” 老周头叹了口气,用袖子擦了擦冻出来的鼻涕,“这大冷天的,没人愿意出来,就算有人路过,也说我这糖人没新意,还担心孩子吃了坏牙,看都不看一眼。 再这么下去,我这摊儿都要撑不下去了。” 李氏也跟着叹气:“周伯,你这手艺好,就是没遇到识货的。” 林默没接话,心里却在快速盘算。 老周头的困境,正是他前世最擅长解决的“用户痛点”——没新意、怕坏牙,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生意自然能好起来。 他看向老周头,语气认真:“周伯,我有个法子,能让你这糖人卖得好起来,就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试试。” 老周头愣了一下,随即苦笑:“小林相公,你是读书人,懂的是之乎者也,哪懂做买卖? 我这摊儿就这样了,不麻烦你费心。” “周伯,你先别急着拒绝。” 林默往前凑了凑,声音压低了些,“你看啊,买糖人的大多是家长,给孩子买的。 他们怕的是啥? 一是糖人没趣,孩子不爱玩;二是糖吃多了坏牙,还没营养。 咱们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生意肯定能好。” 老周头皱着眉:“可我就会做这几种糖人,也没法让糖不坏牙啊?” “能。” 林默肯定地说,“首先,糖人的样式不用改,但咱们得给它加个‘说法’。 你别光喊‘卖糖人咯’,你得喊‘读书郎专用提神糖人,吃了能记三字经,还不蛀牙齿’。” “提神? 不蛀牙?” 老周头眼睛瞪圆了,“我这糖就是普通的麦芽糖,哪有这功效?” “周伯,你听我说。” 林默解释道,“咱们县城里,最看重孩子读书的就是那些家长。 你说‘提神记三字经’,他们就会觉得这糖人不只是玩的,还能帮孩子读书,愿意买;至于‘不蛀牙’,你可以在熬糖的时候,少放些糖,多加点甘草汁——甘草能清热,家长听着就觉得健康,自然就不担心了。” 老周头还是犹豫:“这……能行吗? 要是人家买了,说没效果,岂不是要找我麻烦?” “不会的。” 林默笑了笑,“你这糖人本来就没坏处,再说,家长买的是个‘盼头’,只要孩子喜欢,他们就不会多说啥。 而且,咱们还能搞个‘试吃’——路过的孩子,让他们免费尝一小块,孩子喜欢了,家长还能不买?” 李氏在旁边听着,也觉得靠谱:“周伯,小林这法子好,你就试试呗。 就算不行,也没啥损失。” 老周头看着林默认真的眼神,又看了看那堆快化了的糖人,咬了咬牙:“行! 小林相公,我信你一次! 我这就回家熬甘草汁,再按你说的喊!” 说着,老周头收拾起糖摊,急匆匆往家跑。 林默扶着李氏,坐在石墩上等着。 李氏拉着他的手,小声问:“默儿,你咋懂这些买卖的门道?” “娘,我之前在书院,听同窗说过一些做买卖的法子,想着或许能用。” 林默没说穿越的事,怕吓到母亲,“等周伯生意好了,咱们也能跟着沾点光。” 没等多久,老周头就提着个小陶罐回来了,里面装着褐色的甘草汁。 他重新支起糖摊,熬糖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倒了些甘草汁进去,熬出来的糖人,带着淡淡的甘草香。 一切准备就绪,老周头深吸一口气,按照林默教的,大声喊了起来:“卖提神糖人咯! 读书郎吃了能记三字经,不蛀牙齿,免费试吃咯!” 这一喊,还真有效果。 不远处,一个穿着棉袄的妇人正牵着个七八岁的孩子路过,孩子听到“糖人”,眼睛立刻亮了,拉着妇人的手就往这边跑:“娘,我要吃糖人!” 妇人本来想拉走孩子,听到“能记三字经,不蛀牙齿”,脚步顿住了,蹲下来问老周头:“你这糖人,真能帮孩子记东西? 还不蛀牙?” “那可不!” 老周头来了底气,指着糖人,“这里面加了甘草汁,清热护牙,孩子吃了不仅不蛀牙,还能提神。 你看这孙悟空,孩子拿着玩,还能跟他说孙悟空爱读书,多好!” 妇人犹豫了一下,看向孩子期待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那给我来个孙悟空的,多少钱?” “两文钱!” 老周头麻利地取下糖人,递给孩子。 孩子接过糖人,咬了一口,眼睛更亮了:“娘,好吃! 有甜甜的香味!” 妇人见孩子喜欢,笑着付了钱。 有了第一个顾客,后面的人也陆续围了过来。 路过的家长听到“提神记三字经”,都愿意停下来看看,再加上免费试吃,没一会儿,推车上的糖人就卖出去了大半。 老周头忙得满头大汗,脸上却笑开了花。 等到日头偏西,推车上的糖人全卖光了,他数了数钱袋里的铜板,竟然有三十多文! 比他之前三天卖的还多! 老周头拿着钱,走到林默面前,激动得手都在抖:“小林相公! 太谢谢你了! 要不是你,我这摊儿真就完了! 这钱,你得拿着,是你帮我赚的!” 林默连忙摆手:“周伯,这是你自己手艺好,我就是提了个建议,不能要你的钱。” “不行!” 老周头把钱往林默手里塞,“你娘还病着,得抓药。 这十文钱,你一定要拿着,给你娘抓药! 剩下的,我明天再熬些糖人,按你说的法子卖,肯定能赚更多!” 推搡了半天,林默实在拗不过老周头,只好收下了十文钱。 看着手里的铜板,他心里一阵暖——这是他穿越过来赚的第一笔钱,虽然不多,却能给娘抓点药,也能离凑齐束脩更近一步。 他扶着李氏,先去了街角的药铺。 药铺的王掌柜认识李氏,听说林默要抓治咳嗽的药,给配了些便宜又管用的草药,收了八文钱。 拿着包好的草药,李氏的眼眶都红了:“默儿,这下娘的病有救了。” “娘,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林默笑着说,心里却在盘算下一步——十文钱远远不够,他得再找个能赚更多钱的路子,比如大纲里写的“《科举答题技巧手册》”,不过现在还得先稳住,先帮老周头把生意做稳,再慢慢计划。 与此同时,县城西头的赵记布铺里,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赵宇把铺子里的灰尘打扫干净,又找了块布,把柜台擦得锃亮。 他翻出原主父亲记的账本,上面记着十几个小布贩的名字和地址——这些人之前都是在赵记拿货,后来因为赵记的布价比别家高两成,才陆续转到了别家布铺。 赵宇拿着账本,挨家挨户去找这些布贩。 第一个找的是王二,王二在县城南头开了个小布摊,见到赵宇,脸色不太好看:“赵小东家,你来找我干啥? 我现在在张记拿货,不买你家的布。” “王二哥,我不是来卖布的,是来跟你谈合作的。” 赵宇坐在王二的布摊旁,开门见山,“我知道你现在在张记拿货,每匹粗麻布要五十文,对吧?” 王二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又咋样? 张记的布价就是比你家低。” “那要是我能给你弄到每匹西十二文的粗麻布,你愿不愿意跟我合作?” 赵宇问道。 王二眼睛一瞪:“你说啥? 西十二文? 赵小东家,你别跟我开玩笑了! 就算是去城外的布坊拿货,也要西十五文一匹,你怎么可能弄到西十二文的?” “我能。” 赵宇拿出算盘,放在布摊上,“王二哥,你算笔账。 你现在每天拿五匹布,五十文一匹,成本二百五十文,卖六十文一匹,一天赚五十文。 要是我给你西十二文一匹,你每天还是拿五匹,成本二百一十文,还是卖六十文,一天能赚九十文,比之前多赚西十文,这不好吗?” 王二皱着眉,还是不信:“可你怎么拿到西十二文的布? 不会是残次品吧?” “不是残次品,跟张记的布一样好。” 赵宇解释道,“我打算联合咱们县城的所有小布贩,一起去城外的布坊拿货。 咱们人多,一次性拿一百匹,布坊肯定愿意给折扣。 我算过了,一百匹起拿,布坊能给西十五文一匹,再加上咱们凑钱雇车拉货,省了运费,平均下来,每匹就能降到西十二文。” 王二心里一动,却还是犹豫:“那要是别的布贩不愿意跟你合作咋办?” “我会一个个去说。” 赵宇语气坚定,“王二哥,你要是信我,就先交十文钱定金,我统计好人数,明天就去布坊拿货。 要是拿不到西十二文的布,我把定金退给你,再赔你十文钱。” 王二看着赵宇认真的眼神,又想了想多赚的西十文,咬了咬牙:“行! 我信你一次! 十文钱定金,我给你!” 拿到王二的定金,赵宇又去了下一个布贩家。 接下来的一下午,他跑了八个布贩,有五个愿意交定金,还有三个半信半疑,说要等明天看情况。 等到天黑回到布铺,赵宇算了算,五个布贩,每个交十文定金,一共五十文。 加上他从铺子里找出来的二十文,一共七十文——足够去布坊交定金,订一百匹布了。 他走进里屋,赵老实还躺在床上,看到赵宇回来,眼神里满是担忧。 赵宇走过去,把算好的账报给父亲听:“爹,我今天找了五个布贩,他们都愿意跟我合作,明天我就去布坊拿货,等布卖出去,咱们就能还高利贷了。” 赵老实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 赵宇握住他的手,轻声说:“爹,您放心,我一定能把铺子救回来。” 就在这时,布铺的门被推开了,一个布贩探头进来,是下午犹豫的李老西:“赵小东家,我……我也想跟你合作,这是十文定金。” 赵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 李西哥,明天一起去布坊!” 李老西走后,赵宇看着手里的定金,心里更有底了。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等布拿回来,卖出去,赚到钱,才能真正稳住局面。 而此时,林默正坐在土地庙里,给李氏熬药。 药香弥漫在小庙里,李氏靠在墙边,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林默一边搅着药锅,一边想着老周头的糖摊,心里盘算着明天再帮老周头优化一下话术,或许能赚更多钱。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想着怎么靠营销赚钱时,城西的赵宇正拿着算盘,算着明天去布坊拿货的成本;更不知道,他们俩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线,很快就要因为一场“意外”,紧紧缠绕在一起。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