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寄往旧时光的十四封信(陈默林晚)最热门小说_全本完结小说寄往旧时光的十四封信(陈默林晚)

寄往旧时光的十四封信(陈默林晚)最热门小说_全本完结小说寄往旧时光的十四封信(陈默林晚)

匿名 2025-09-13 07:15:17 1 下载本文

林晚收拾书店的速度比平时慢了许多。窗外,上海的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此刻华灯初上,湿漉漉的街道反射着霓虹光彩。这条百年老路曾经遮天蔽日,如今挤满了网红咖啡馆和买手店,她的“拾光书店”成了最后的守旧者。

今天是书店营业的最后一天。二十三年了。她从二十七岁的文学研究生,变成了五十岁的书店老板。时代不需要纸质书了,更不需要她这样固执的人。锁门时,她注意到门缝下塞着一封信。牛皮纸信封,没有寄件人,只用工整的钢笔字写着“拾光书店 林晚收”。邮戳模糊不清,似乎经历了漫长旅途。

回到阁楼住处,泡了杯普洱茶,她拆开信封。信纸是那种老式的稿纸,字迹苍劲有力:“晚: 展信佳。如果你收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了。请不要悲伤,我度过了充实的一生,只是最后有些话必须告诉你。1976年,我们同在复旦中文系读书。

李总坐在第一排,辫子上系着蓝色丝带,辩论时脸颊微红。我坐在最后排,因为你,整整四年没看清黑板。明天是你生日,我会在图书馆借《聂鲁达诗选》给你,第42页夹了张纸条。可惜那天我父亲被带走审查,全家陷入恐慌,我没能赴约。

四十三年来,我无数次想象,如果那天我出现了,我们的人生会怎样不同。对不起,错过了你,也错过了一生。曾爱过你的 陈默 1979年深秋”林晚的手微微颤抖。陈默?

寄往旧时光的十四封信(陈默林晚)最热门小说_全本完结小说寄往旧时光的十四封信(陈默林晚)

她依稀记得那个总是坐在角落的高个子男生,不太说话,目光相遇时会迅速移开。

1979年?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哪来的恶作剧?或者是哪个老同学听说书店关门,用这种方式开玩笑?她摇摇头,把信扔进废纸篓,继续整理打包书籍。夜里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那年她二十岁,确实痴迷聂鲁达。

生日那天,她确实在图书馆借了《聂鲁达诗选》,翻到第42页时,上面什么也没有。

第二天清晨,林晚鬼使神差地去了复旦老校区。图书馆还在原处,翻新后现代化了许多。

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查询,惊喜地发现馆内还保存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借阅记录电子档案。

“1979年10月,”她输入日期和自己的名字,屏幕显示她确实在那天借了《聂鲁达诗选》。令人惊讶的是,同一天借阅记录的下面一个名字,赫然是“陈默”。心跳突然加速。她又输入“陈默”,发现他在1976至1979年间借阅了大量文学书籍,尤其是诗歌类。

最后一条记录停在1979年10月16日——她生日后的第三天。回到家,林晚从废纸篓里捡回那封信,反复阅读。笔迹成熟稳重,不像年轻人的字迹,但信纸却是老式的,微微发黄,仿佛真的穿越了时光。一周后的早晨,第二封信出现了。

同样塞在门缝下,同样的牛皮信封。“晚: 希望第一封信没有吓到你。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该从何处开始讲述这个故事。我们第一次对话是在1977年春天的诗歌研讨会上。

你发言说‘诗歌是时间的容器,承载瞬间的永恒’,我鼓起勇气说‘那么爱情就是容器的制造者,没有爱,时间只是流沙’。会后你对我微笑,说‘你的比喻很有趣’。那天我整夜未眠。第二天,我在你的课桌里放了自己写的诗,署名‘慕晚’。你朗读时,我恨不得钻到地下去。你问是谁写的,没有人承认。

我看到你眼中的失望,却没有勇气站起来。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会站起来说:‘是我写的,为你写的。’”林晚深吸一口气。她记得那首诗,清新稚嫩却充满真情。她也记得那份失望,因为当时她多么希望写出那首诗的人是她暗暗喜欢的班长周帆。后来才知道,周帆那时正与系花恋爱。她翻出大学时代的日记本——它们被保存在一个樟木箱子里,多年未曾打开。纸张已脆,墨迹淡去,但字里行间依然跃动着二十岁的心情。

1977年4月12日,星期二,晴。 “今天研讨会上,那个很少说话的陈默居然发言了,比喻很新颖。他的声音比想象中好听,低沉而有磁性。

课桌里发现一首匿名诗《致春天的信使》,写得很美,署名‘慕晚’。会是谁呢?

但愿是...”后面的字迹模糊了,但林晚记得自己当时写的是“周帆”。年轻时,我们总是容易爱错人,看不清真正注视着自己的目光。接下来的周三,第三封信如期而至。

“晚: 今天我想告诉你关于‘星光’的故事。记得1977年夏天那个停电的夜晚吗?

全班聚在操场上,不知谁提议每人讲一个故事。轮到我时,我讲了‘星星恋人的传说’——两个星星相爱,为了相聚,宁愿陨落为人,却在天际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彼此的模样,只能在人海中不断寻找。

你听后说:‘如果他们真心相爱,就算忘记了一切,灵魂也会认出彼此。

’ 那时我真想告诉你,我相信灵魂认得出你,无论在哪个时空。后来我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写了篇小说投给《上海文学》,用了笔名‘陈星光’。1985年,那篇小说发表了,却没人知道那是为你写的。”林晚打开电脑,搜索“陈星光《星星恋人》”,果然找到了这篇发表于1985年的小说。她读了一遍,故事与信中所说完全一致,文中有个爱扎蓝色丝带的女孩,辩论时脸颊会红。她感到一阵恍惚。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有一个男人爱了她四十年,而她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那天下午,林晚做了个决定。

她在书店门口贴了张告示:“因特殊情况,书店继续营业,具体关店时间另行通知。

”员工小杨惊讶地问:“晚姐,不是都说好今天最后一天了吗?

” 林晚微笑道:“突然有些事需要时间处理。再说,这么多书,一周哪收拾得完?”周五,第四封信来了。“晚: 今天说说1978年秋天的事吧。那时学校组织去黄山采风,你在天都峰险处差点滑倒,我拉住了你的手。那是我们唯一一次肢体接触,你的手很凉,我的却很烫,因为我心跳得快炸开了。下山后你感谢我,送我一张手绘书签,上面是黄山云雾。那张书签我珍藏至今,每次写作遇到瓶颈,看看它就能继续。

后来我知道你喜欢收集各地书签,每去一个新地方就寄一张给你,从不署名。

1997年香港回归,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汶川地震...那些特殊时刻,我都寄了书签给你,仿佛这样我们就一起经历了这些历史瞬间。你是否曾经疑惑,那些没有署名的书签从何而来?”林晚打开书房的一个檀木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放着近百张书签。她确实收到过无数匿名书签,从1990年代开始,几乎每个重要年份都有。她一直以为是某个老同学的恶作剧,或是书店顾客的礼物。

现在她仔细查看,发现1997年的香港紫荆花书签,2001年的北京天坛书签,2008年的四川熊猫书签...寄出的地点各不相同,但笔迹似乎有相似之处。

周六没有信。林晚莫名感到失落,一整天在书店心不在焉。周日清晨,她早早下楼,果然发现第五封信已经在那里。“晚: 周末愉快。

今天我想坦白一件事——我一直在关注你的人生。1982年你研究生毕业,留在复旦任教;1985年你结婚,丈夫是物理系讲师;1987年你的女儿出生;1992年你离婚,独自带着女儿生活;1995年你辞去教职,年你的女儿去美国留学;2010年她结婚定居洛杉矶;去年你当了外婆...我知道这些,不是因为刻意打听,而是因为无法停止关心。每次经过复旦,我都会远远望着;你的书店开业那天,我在对面咖啡馆坐了一整天;你女儿婚礼那天,我托人送去了礼物,署名‘父亲的老友’。我一生未娶。并非完全因为你,但你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些人一旦遇见,其他人就都成了将就。”林晚感到呼吸困难。

她走到二楼窗前,望着晨雾中的街道。这么多年来,难道真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自己?

既可怕,又莫名令人感动。她找出大学毕业照,仔细辨认那个站在最后一排角落的男生。

照片已经泛黄,面容模糊,只记得他个子很高,总是沉默寡言。周一,第六封信比平时晚了几个小时才到。“晚: 抱歉今天写得有些乱,药物让我手抖。

昨天医生来了,说时间不多。我忽然害怕起来——不是怕死亡,是怕来不及说完所有话。

今天我想告诉你关于‘错过’的事。1982年你毕业晚会那天,我准备了封信想给你,却看到周帆向你献花。我以为你们在一起了,就把信撕了。后来才知道,他只是代表班级送花。1985年你结婚前一周,我去了你住的弄堂,来回走了三小时,最终没有勇气敲门。1992年听说你离婚,我第一时间想去安慰你,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打扰你的生活。2005年你的书店经营困难,我匿名汇了一笔钱,署名‘一位老读者’。人生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犹豫,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如果我勇敢一次,就一次,我们的命运是否会完全不同?”林晚的眼睛湿润了。2005年,书店确实差点倒闭,后来莫名收到一笔五万元的汇款,附言“请一定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