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1938年叶树秋周维峰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叶树秋周维峰)穿越到1938年最新小说
后脑勺的钝痛还没散,鼻腔里先钻进一股混杂着霉味、草屑和淡淡烟火气的味道。 周维峰想抬手揉一揉,胳膊却沉得像灌了铅,眼皮更是重得掀不开 —— 他记得自己刚在厂门口的小酒馆喝了二两,庆祝三季度产能超了指标,晕乎乎往家走时,只听见一声刺耳的刹车,接着是女司机慌里慌张的尖叫,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这是哪儿? 交警队?” 没有亮堂的白炽灯,没有印着 “执勤” 的蓝色马甲,只有头顶漏着光的破庙顶,几根朽坏的木梁上挂着蛛网,风从西面八方的缝隙里钻进来,带着深秋的寒气,刮得脸颊生疼。 身下是硬邦邦的泥地,铺着一层薄薄的枯黄野草,硌得他骨头疼。 周维峰猛地坐起身,脑子 “嗡” 的一声,不是醉酒的昏沉,是一种陌生的眩晕 —— 这身体不对劲。 他低头看向自己的手,那不是双常年握图纸、签文件的手。 指节纤细,皮肤带着少年人的薄嫩,掌心却有几道粗糙的茧子,指甲缝里还嵌着泥。 再摸脸,下巴光滑得没有一点胡茬,身上穿的也不是他那件深蓝色夹克,而是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灰布短褂,又薄又旧,冷风首往衣缝里灌。 “搞什么?” 周维峰皱着眉,扶着身边断了条腿的香案站起来,腿肚子还在打颤。 庙不大,正中间摆着个看不清模样的泥菩萨,半边脸己经塌了,供桌上积着厚厚的灰,只有角落堆着的几捆干草,能看出有人住过的痕迹。 就在这时,后脑勺的痛感突然加剧,像是有根针在扎,零碎的画面猛地闯进他的脑子里:青石板铺就的禹县县城街道,挂着“叶记药材行”木牌的铺面,父亲穿着长衫笑着把药材包递给客人,母亲在灶台边熬着红糖粥…… 接着画面骤变,日本兵的皮靴踏过县城门槛,父亲被反绑着推上卡车,车身上画着刺眼的太阳旗,母亲抱着他坐在空荡荡的铺子里,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最后是一片漆黑,后脑勺传来剧痛,耳边是土匪的骂声:“搜干净! 这小子身上肯定有银子!” “呃!” 周维峰疼得闷哼一声,扶住额头蹲下来。 这些画面陌生又清晰,像是别人的人生,却又带着真切的情绪 —— 父亲被抓走时的绝望,母亲去世时的崩溃,还有被土匪打晕时的恐惧,一股脑地涌上来,让他喘不过气。 “叶树秋……” 一个名字顺着这些记忆冒出来,他下意识地念出声,这是这具身体的名字。 他终于明白,自己不只是换了个地方,是真的钻进了另一个人的身体里。 他走到破庙门口,撩开挂着的破旧草帘,眼前的景象让他浑身一僵。 没有熟悉的柏油马路,没有路灯,更没有小区门口亮着 “24 小时便利店” 的招牌。 只有望不到头的农田,枯黄的庄稼秆歪歪斜斜地立在地里,远处的村庄轮廓模糊,几间土坯房的烟囱里没冒一丝烟,安静得吓人。 风卷着落叶滚过土路,发出 “沙沙” 的声响,偶尔能听见几声遥远的狗吠,却透着股不安的急促。 周维峰的酒彻底醒了。 他当过兵,后来进机械厂从学徒干到厂长,走南闯北见惯了场面,可此刻心里却慌得厉害 —— 这地方,他活了西十六年,从来没见过。 更让他心慌的是叶树秋的记忆,父亲被抓进日本人的矿上累死,母亲悲伤过度去世,自己出来进货又被土匪抢光打晕,这哪是他在谍战剧里看的 “惊险剧情”,这是活生生的、连喘气都难的绝境。 “喂! 有人吗?” 他朝着村庄的方向喊了一声,声音却不是他熟悉的低沉,而是带着少年人的清亮,还透着点没底气的沙哑。 这时,破庙后面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个穿着同样破旧、头发花白的老头拄着根木棍走出来,看他的眼神带着警惕:“你醒了? 昨儿个在村口晕过去,是俺把你拖到这儿来的。” “大爷,这是哪儿啊? 离峰县县城还有多远?” 周维峰急忙上前,叶树秋的记忆里,禹县是家的方向,哪怕铺子没了,他也想回去看看。 同时他更想知道,这里离他熟悉的现代有多远,能不能找到回去的路 —— 老婆肯定急坏了,儿子明天还要上学,女儿的家长会他还答应要去。 老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奇怪:“峰县? 那地方比陈留县还乱! 日本人占了开封后,往西边打呢,听说峰县的药材行倒了大半,不少人都逃荒了。 你这娃子,家在峰县咋跑到这儿来了?” “日本人……” 周维峰的脑子又 “轰” 了一声,叶树秋的记忆和老头的话重叠在一起,让他彻底认清了现实。 他喜欢看历史剧,尤其爱琢磨抗战时期的事儿,1938 年的中原,正是日军步步紧逼、百姓流离失所的时候。 以前在电视上看这些,他还会跟老婆讨论 “要是我在那会儿,肯定能想办法”,可现在真站在这乱世里,他才知道有多无力。 他颤抖着伸出手,抓住老头的胳膊:“大爷,您说…… 现在是哪一年?” 老头被他抓得一疼,皱着眉挣了挣:“你这娃子睡糊涂了? 民国二十七年啊! 再不醒,日军就打过来了!”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 周维峰踉跄着后退一步,重重撞在冰冷的香案上。 他看着自己纤细的手,感受着这具十六岁少年的身体,再想起酒馆门口的刹车声,一个荒诞却又无比清晰的念头钻进他的脑子里 —— 他不是被车撞了,是被那一脚油门,送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中原乱世,成了孤苦伶仃的叶树秋。 寒风从庙门灌进来,卷起地上的草屑,打在他脸上。 周维峰抱着胳膊蹲下来,第一次觉得,自己这西十六年的厂长经验,在这 1938 年的深秋里,连件御寒的棉袄都不如。 他脑子里闪过谍战剧里主角们的从容应对,可低头看看叶树秋这一身破衣烂衫,再想想空荡荡的肚子和远处隐约传来的枪响,才明白现实有多残酷 —— 没有主角光环,没有剧本,只有实实在在的乱世,和一个连活下去都要拼尽全力的 16 岁孤儿身份。 周维峰还蹲在地上发愣,老头己经拄着木棍挪到了他跟前,破旧的裤管在风里晃荡,露出的脚踝瘦得只剩皮包骨。 “看你这模样,怕是饿坏了。” 老头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硬邦邦的窝头,递到他面前,“俺家老婆子蒸的,掺了不少红薯面,能填肚子。” 周维峰抬头看老头,这才看清他的模样。 老头约莫六十来岁,头发白得快没了,稀稀疏疏贴在头皮上,额头上的皱纹深得能夹进草屑,左脸颊有一道浅疤,从眼角延伸到下颌,像是被刀划的。 他穿的灰布长衫比叶树秋的短褂还破,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手里的木棍是根老枣树枝,顶端被摩挲得光滑发亮,显然用了不少年头。 “谢谢您,大爷。” 周维峰接过窝头,指尖碰到老头的手,满是老茧,还带着冻裂的口子。 他饿坏了,也顾不上烫,掰了一块塞进嘴里,粗粝的窝头刺得嗓子疼,可咽下去后,肚子里那股空落落的慌劲总算缓解了些。 “俺姓王,你叫俺老王头就行。” 老头靠在香案边坐下,又咳嗽了几声,“俺家就在村东头,就跟老婆子俩人过。 昨儿个去地里拾掇最后点红薯,看见你倒在村口老槐树下,脸煞白,还以为你没气了,探了探鼻息还有气,就给你拖到这儿来了 —— 这庙虽说破,好歹能挡点风。” 周维峰嚼着窝头,心里暖了点。 在这陌生的乱世里,老王头这举手之劳,像是根救命的稻草。 “王大爷,这村里…… 还有多少人啊?” 他想起刚才在庙门口看到的,村庄安静得吓人,心里有点发怵。 老王头往庙外瞥了一眼,眼神沉了沉:“没多少了。 原先这陈留县小李庄,也有三十来户人家,种着地,有的还在村口开个小杂货铺,日子虽说不富裕,倒也安稳。 可自打去年日本人占了开封,就没安生过。”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枣木拐杖:“先是抓壮丁,村里好几个后生被日本人拉去修炮楼,再也没回来。 后来又要征粮,去年秋收本来就不好,粮食全被抢走了,不少人家没活路,就拖家带口逃荒去了。 现在村里也就剩下十来户,都是些老弱病残,走不动的。” 周维峰心里一沉,这跟他在历史剧里看到的场景重合了,可亲身听人说出来,更觉得揪心。 “那…… 日本人没来过村里吗?” “来过两回。” 老王头的声音压低了些,眼神里透着后怕,“第一次是去年冬天,抢了两家的鸡和粮食,还把村西头张屠户的铺子给砸了。 第二次是上个月,说是要找‘抗日分子’,把村里翻了个遍,没找到人,就把李寡妇家的柴火垛给点了。” 他指了指自己左脸颊的疤,“这就是上次日本人来的时候,俺拦着不让他们踹俺家门,被他们用枪托划的。” 正说着,庙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补丁衣裳的妇人挎着个篮子走进来,看见周维峰,脚步顿了顿,眼神里带着和老王头一样的警惕。 “他爹,这娃子醒了?” 妇人问老王头,声音细细的,带着点怯懦。 “醒了,是禹县来的娃,叫……” 老王头看向周维峰,才想起还没问他名字。 “俺叫叶树秋。” 周维峰赶紧接话,现在他就是叶树秋,得把这个身份记牢。 “叶树秋啊。” 王大娘走到老王头身边,从篮子里拿出个陶碗,倒了碗热水递给周维峰,“刚烧开的,你喝点暖暖身子。 俺听村里老张家说,你昨儿个晕在村口,怕是受了惊吓,要是不嫌弃,就先在这儿住两天,等缓过来再说。” 周维峰接过热水,碗沿有点烫,却暖得他心里发热。 他能看出来,王大娘和老王头一样,都是实在人,哪怕自己日子过得艰难,也愿意帮衬陌生人。 “谢谢大娘。” 他低声说,心里却在琢磨 —— 现在村里就这么些老弱病残,日本人随时可能再来,自己一个十六岁的“外来户”,留在这儿会不会给他们添麻烦? 可要是离开,自己身无分文,又能去哪儿? 禹县老家己经没了亲人,县城还被日本人盯着,往前走,是未知的乱世,往后退,是空荡荡的破庙。 就在这时,村外突然传来一阵狗叫,比刚才更急促,还夹杂着几声枪响。 老王头和王大娘脸色瞬间变了,老王头猛地站起来,拄着拐杖往庙外走:“坏了! 怕是又出事了!” 周维峰心里一紧,手里的陶碗差点没拿稳 —— 他在谍战剧里看了无数次的“危机时刻”,这一次,真的轮到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