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八零旺家小媳妇苏晴八零旺最新小说推荐_完结小说八零旺家小媳妇(苏晴八零旺)

八零旺家小媳妇苏晴八零旺最新小说推荐_完结小说八零旺家小媳妇(苏晴八零旺)

匿名 2025-09-13 07:42:32 2 下载本文

1 风雪离婚书1982年腊月廿三,北方靠山屯的雪下得跟棉絮似的,鹅毛大片往地上落,转眼就把村口的老槐树裹成了白桩子。可李家院里却没半点年味儿,反而闹得比灶膛里窜出来的火苗还旺,连院门外都围了半圈探头探脑的邻居。

苏晴裹着件洗得发白、领口磨出毛边的旧棉袄,棉袄袖口还打了块补丁,可她脊背挺得笔直,像株迎着风雪的白杨树。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离婚申请书,纸边都被冻得发脆,指尖冻得通红,却攥得死紧,指节泛白。她盯着炕角缩着的男人,声音亮得像院里挂着的铜铃,穿透了满屋子的嘈杂:“李建军,这字你签不签?”堂屋里,烟雾缭绕。李建军缩在炕沿,双手插在棉袄袖子里,脑袋快低到胸口,眼神躲躲闪闪,不敢跟苏晴对视。他头发乱糟糟的,胡茬也没刮,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了好几岁。

听见苏晴的话,他喉结动了动,没敢应声,倒是坐在炕桌旁的王翠花——李建军他妈,猛地拍了下桌子,搪瓷缸子在桌上蹦了蹦,溅出几滴热水。“苏晴你个不下蛋的扫把星!

”王翠花跳着脚,唾沫星子随着骂声飞,“结婚三年,连个带把的都生不出来,现在还敢提离婚?我告诉你,想走可以,把这三年吃我家的米、喝我家的水都吐出来!

不然别想踏出这个院门槛!”苏晴冷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冰碴子,听得围观的邻居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小包袱,包袱角都磨得起毛了,是她娘当年亲手缝的。“哗啦”一声,她把包袱里的东西全倒在炕桌上——二十块整整齐齐叠着的纸币,还有一沓用橡皮筋捆着的粮票,有五斤的,有一斤的,加起来足足十五斤。

八零旺家小媳妇苏晴八零旺最新小说推荐_完结小说八零旺家小媳妇(苏晴八零旺)

“结婚时我娘家陪嫁了五十块,两匹花布,还有我娘攒了半辈子的银镯子。

”苏晴的目光扫过王翠花,又落在李建军身上,字字清晰,“这三年,我春天去山上采野菜换钱,夏天在砖厂搬砖,一块砖一分钱,一天搬三百块,手上磨得全是水泡;秋天跟着下地割麦子,割得腰都直不起来;冬天在家喂猪、纺线,哪顿不是我天不亮就起来做饭?你家的米粮?我吃的每一口,都是我自己挣来的!

”她指着李建军,声音陡然拔高:“李建军,你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这三年你干过啥?

除了蹲在炕头抽烟,等着公社招工,你还会干啥?人家招工要的是能干活的壮劳力,不是你这种游手好闲的懒汉!”这话像针一样戳中了李建军的痛处,他猛地抬起头,脸涨得通红,声音却没多少底气:“苏晴你别太过分!我那是在等机会,不是偷懒!

等招工名额下来了,我就能当工人,到时候让你吃香的喝辣的!”“机会?

”苏晴拿起桌上的离婚申请书,抖了抖,“你等了三年,从春等到冬,从冬等到春,连个招工的影子都没见着。倒是把我陪嫁的钱拿去给你相好的——隔壁村的王丽娟买围巾了!

那红围巾我见过,你还藏在床底下,以为我不知道?”这话一出,满屋子都安静了。

邻居们交头接耳,眼神里全是惊讶。王翠花也愣了一下,随即又撒泼起来,往地上一坐,拍着大腿嚎啕大哭:“我不活了!娶了个白眼狼啊!不仅不下蛋,还敢污蔑我儿子!

这是要拆我李家的家啊!”苏晴不吃这一套。她早就看透了这娘俩的嘴脸,以前是为了过日子忍了又忍,现在既然决定离婚,就没什么可迁就的。她转身去里屋,拎出自己的行李——一个旧木箱,还是她娘当年嫁人的时候用的,箱子表面的红漆都掉得差不多了。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就只有一个红布包,包里是她娘临终前给她的银镯子,镯子已经有些发黑,却是她最珍贵的东西。

2 牛棚新生活“这婚,我已经跟大队书记打过招呼了。”苏晴拎着箱子,站在堂屋门口,“你签不签,这日子我都不过了。从今天起,我苏晴跟你们李家,一刀两断!”说完,她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路过院门口时,正好撞见隔壁的张婶。张婶是个热心肠的,拉着苏晴的手,叹了口气:“晴丫头,你这性子也太烈了。离婚后一个女人家,无依无靠的,可怎么过啊?要不你再想想?”苏晴攥紧了手里的银镯子,冰凉的镯子贴着掌心,却让她心里更有底气。她眼里闪着光,语气坚定:“张婶,我有手有脚,能干活,还能饿死?

再说了,跟着李建军那软饭男,才是真的没奔头。我就算一个人过,也比在李家受气强!

”她没回娘家。娘家在邻村,哥嫂重男轻女,当年她娘走后,哥嫂就把她当成累赘,要不是她成绩好,考上了县里的中学,恐怕早就被嫁出去换彩礼了。后来她结婚,哥嫂只给了两斤棉花,连面都没露。现在她离婚了,回去也是受气,还得看哥嫂的脸色。

凭着记忆,苏晴找到了村东头的一间废弃牛棚。牛棚是以前生产队用的,后来分产到户,就没人管了。屋顶漏雪,四面的土墙也有好几处裂缝,风一吹就“呼呼”响,像鬼哭似的。

里面还残留着一股淡淡的牛屎味,地上全是干草和灰尘。苏晴放下箱子,找了块相对干净的地方,用干草铺了个简易的床。然后她捡了些枯枝,在牛棚角落里生了堆火。火苗“噼啪”地响着,驱散了些许寒意。

她从怀里掏出个红薯——这是她临走前从李家厨房拿的,也是她唯一的口粮。

红薯放在火边烤着,很快就散发出甜甜的香味。苏晴啃着烤红薯,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却一点不觉得苦。她想起结婚前,自己在县里中学读书,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老师都说她有考上大学的潜力。要不是娘走得早,哥嫂不肯供她读书,她现在说不定已经在大学里读书了。“不行,不能就这么算了。”苏晴拍了拍手上的灰,眼神变得坚定,“我不能一辈子困在靠山屯,我得挣钱,得活出个人样来!”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苏晴就起来了。她把牛棚简单收拾了一下,用干草堵住了墙上的裂缝,又找了块塑料布盖在屋顶漏雪的地方。然后她揣着银镯子,步行去了镇上。

镇上离靠山屯有十几里路,苏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镇上。此时镇上已经热闹起来,供销社门口人来人往,还有不少小贩在路边摆摊,卖蔬菜、水果、日用品,吆喝声此起彼伏。

苏晴找到供销社旁的一块空地,这里常有小贩摆摊。她先去了镇上的当铺,把银镯子当了二十块钱。这银镯子是她娘的遗物,她舍不得当,可现在她身无分文,只能先把镯子当了应急。她跟当铺老板说好,等以后有钱了,再把镯子赎回来。

拿着二十块钱,苏晴去了供销社。她买了些针头线脑、花布碎料——这些东西便宜,而且她手巧,会做针线活。又去镇上的农贸市场,买了些山里产的野山货,比如核桃、栗子、蘑菇,这些都是城里人喜欢的东西。回到空地,苏晴找了块干净的布铺在地上,把东西一一摆好。一开始,没人光顾。

路过的人要么匆匆走过,要么只是瞥一眼就走了。苏晴不气馁,她拿起一块花布碎料,当场做起了小荷包。她的手很巧,针脚细密,还在荷包上绣了朵小小的梅花,很快就吸引了几个镇上的姑娘。“哎,这荷包真好看!”一个穿粉色棉袄的姑娘蹲下来,拿起荷包翻看,“多少钱一个啊?”“五毛钱一个。”苏晴笑着说,“要是你想要别的样式,我也能给你做。”姑娘爽快地买了一个,还跟身边的同伴推荐。很快,就有更多人围过来,有的买荷包,有的买野山货,还有人让苏晴帮忙缝补衣服——苏晴缝补衣服的手艺很好,针脚细,补得也平整,收费还便宜,一件衣服只收两毛钱。没过几天,苏晴的小摊就有了些名气。镇上的姑娘们都喜欢来她这买荷包,说她做的样式新颖,比供销社里卖的还好看。苏晴也越来越忙,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直到天黑才回来。这天,一个穿着干部服的女人来缝补外套。女人看起来三十多岁,气质很好,说话也很温和。

她看到苏晴做的小荷包,眼睛一亮,拿起一个绣着桃花的荷包,笑着说:“姑娘,你这荷包做得真好看,手艺真不错。能不能多做几个?我要送给城里的亲戚。

”苏晴连忙点头:“当然能!您要什么样式的?我给您做。”女人叫刘梅,是镇政府的文书。

她订了十个荷包,还跟苏晴聊了起来。得知苏晴是靠山屯的,离婚后一个人摆摊挣钱,刘梅很佩服她的勇气和能干。临走时,刘梅还跟苏晴说:“以后我要是有朋友需要缝补衣服或者做荷包,就介绍到你这来。”果然,没过几天,刘梅就带了几个镇里干部家的媳妇来。她们都喜欢苏晴做的针线活,不仅订了荷包,还把家里需要缝补的衣服都拿来了。苏晴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能挣个块八毛的,有时候甚至能挣两三块。3 夜校新希望苏晴攒了些钱,先去当铺把银镯子赎了回来。捧着失而复得的银镯子,苏晴的眼圈都红了——这是娘留给她唯一的念想,她说什么也不能把它弄丢。然后,她又用剩下的钱,把牛棚好好修了修,换了新的屋顶,补好了墙上的裂缝,还买了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比如面粉、大米、食用油,还有一床新的棉被。

牛棚渐渐有了家的样子,苏晴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村里人见她过得好,都议论纷纷。

有的说苏晴命好,离了婚反而旺了;有的说苏晴能干,一个女人家也能撑起一片天;还有的人羡慕苏晴,说她比在李家的时候强多了。

王翠花听说苏晴过得好,气得在家摔盘子。李建军也来找过苏晴几次,想跟她复婚。每次来,他都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自己知道错了,以后会好好干活,好好对苏晴。

苏晴每次都把他赶出去,语气坚决:“李建军,你别白费心思了。我苏晴就算一辈子不嫁人,也不会再跟你这种没骨气、没担当的男人。你还是好好想想怎么养活你自己和你娘吧!

”这天,苏晴正在摆摊,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苏晴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他——是她中学时的班主任,赵向东。赵向东当年很看重苏晴,知道她成绩好,还经常鼓励她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后来苏晴因为家里的原因辍学了,就再也没见过赵向东。没想到会在镇上遇到他。“苏晴?”赵向东也认出了她,他走过来,看着苏晴的小摊,又看了看苏晴,有些惊讶地说,“你怎么在这里摆摊?

我记得你当年成绩很好,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怎么没继续读书呢?”苏晴的眼圈一红,忍不住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一遍——辍学、嫁人、离婚、摆摊。赵向东听了,叹了口气:“太可惜了。你这么聪明,不读书真是太可惜了。”停顿了一下,赵向东又说:“不过,现在政策好了,县里正在办夜校,专门招收像你这样想读书却没机会的年轻人。夜校的课程都是免费的,老师也都是县里学校的优秀教师。你要是想读书,我可以帮你报名。”苏晴心里一动。

她一直没放弃读书的念头,晚上在牛棚里,她还会拿出以前的课本翻看。只是她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没机会再走进课堂了。现在听到赵向东的话,她的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

“赵老师,真的可以吗?”苏晴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充满了期待。“当然可以。

”赵向东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递给苏晴,“这是夜校的地址和报名时间。

夜校在县里的中学里,课程安排在晚上,不会影响你白天摆摊。你抽空去看看,要是想报名,就跟我说一声,我帮你打招呼。”拿着纸条,苏晴的手都在抖。她紧紧攥着纸条,仿佛攥着自己的未来。她知道,这可能是她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不能错过。回到牛棚,苏晴连夜收拾了东西。她把摆摊用的东西整理好,又找出以前的课本,仔细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第二天一早,苏晴就去了县里。县里比镇上大得多,也热闹得多。

苏晴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了县中学。夜校的报名点就在中学门口,负责报名的老师很热情,给苏晴介绍了夜校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跟正规中学的课程差不多。苏晴报了名,选了高中的课程。她知道自己基础差,得比别人更努力才行。从那天起,苏晴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白天,她在镇上摆摊挣钱,晚上就去县里的夜校上课。每天,她天不亮就起床,先去镇上摆摊,下午收摊后,匆匆吃点东西,就赶去县里上课。晚上上完课,再步行回靠山屯的牛棚,到家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深夜了。虽然累,但苏晴却觉得很充实。夜校的老师都很负责,同学大多是和她一样想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大家互相鼓励,学习氛围很浓。苏晴学得很认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