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风载歌声伴客行(弹琵琶苏晚)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风载歌声伴客行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风载歌声伴客行(弹琵琶苏晚)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风载歌声伴客行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匿名 2025-09-13 07:44:08 1 下载本文

一我第一次见到苏晚,是在江南暮春的雨里。那时我背着磨得发白的帆布包,站在石桥上看雨。青石板路被雨打湿,映着两侧白墙黛瓦的影子,连空气里都飘着湿软的水汽。桥下的河绿得像绸子,临河的吊脚楼里飘出歌声,软绵又怅然,像这雨丝,缠得人心头发痒。我循着声音往下走,石阶湿滑,每一步都带着细碎的水声。

歌声从最末一间吊脚楼里来,竹窗半开,穿蓝布衫的姑娘坐在窗边弹琵琶。她头发松松挽着,用根桃木簪子别着,几缕碎发贴在鬓角,被窗外飘进的雨丝打湿。指尖在弦上轻挑时,腕间的银镯会跟着晃,映出细碎的光。“‘兰舟催发,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她唱到尾句,尾音轻轻颤了颤,像被风拂过的柳叶。我站在石阶下,忘了抬脚。走南闯北这些年,塞北的牧歌、岭南的渔调都听过,却没听过这样的声音——不亮,却像带着钩子,轻轻一下就勾住了心。

帆布包里的搪瓷缸子磕在石阶上,发出“当啷”一声,她抬眼时,正好对上我的目光。

“客人是要歇脚?”她的声音和歌声一样软,带着江南特有的温吞。指尖还悬在弦上,琵琶的共鸣箱里,余音像被惊扰的蝶,扑棱棱地飞。我才察觉自己唐突,往后退了半步:“抱歉,打扰姑娘了。只是这歌……唱得好。”她抿嘴笑,眼角弯出浅弧,露出颗小小的梨涡:“我叫苏晚。这楼是我家开的,供路人歇脚。客人要是不嫌弃,进来避避雨吧。”吊脚楼里很静,只有雨点打竹窗的噼啪声。梁上悬着串风干的桂花,是去年的旧物,还留着点甜香。苏晚给我倒了杯热茶,粗瓷碗,茶汤是琥珀色的,飘着片完整的茶叶。水汽氤氲里,我看清了她的脸。眉眼清秀,左眼角下有颗小小的痣,皮肤是江南女子常见的白皙,只是指尖因常年拨弦,指腹带着薄茧,指节处还有点泛红。

“顾一鸣。”我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路过这里,本想赶在雨前过河,看来是赶不上了。”“这雨怕是要下到傍晚。”她把琵琶往窗边挪了挪,让琴身离雨丝远些,“河对岸的船娘雨天不摆渡,客人要是不急,不如住一晚?二楼有间空房,窗对着河面,能看见灯影。”我看了眼窗外的雨幕,雨丝斜斜地织着,把远处的白墙都染成了水墨画。

风载歌声伴客行(弹琵琶苏晚)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风载歌声伴客行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又看了看桌对面安安静静的她,点了头:“好。那就麻烦姑娘了。”那一晚雨没停。

我住在二楼,房间的竹窗没糊纸,能看见河面上浮动的灯影。临睡前还能听见楼下的琵琶声,调子比下午更缓了些,混着雨声,像在讲一个久远的故事。我摸出帆布包里的地图,借着油灯的光看,江南这一角被雨打湿了,洇出片模糊的水渍,像极了苏晚眼角的痣。

旁白:那天的雨下得缠绵,我坐在窗边弹琵琶时,看见石阶下站着个陌生男人。

青布衫沾着尘土,帆布包边角磨得发白,鞋面上还沾着点西北的沙。他听我唱歌时,眼神专注得像在看一件稀世珍宝,连雨丝落在肩头都没察觉。后来他说他叫顾一鸣,是个旅人。我给了他一杯热茶,看着他把茶喝得很慢,拇指在粗瓷碗沿摩挲,像在琢磨什么心事。心里忽然觉得,这雨下得久些,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二我本打算雨停就走,可这雨一连下了三天。这三天里,我每天都坐在楼下堂屋,看苏晚弹琵琶。她不光弹古曲,也弹自己编的调子。清晨弹露水打荷叶,指尖轻得像怕惊醒了露水;傍晚弹归鸟掠河面,调子忽高忽低,真有翅膀扑棱的声儿。

有时还弹河对岸的事:王阿婆喊孙子回家吃饭,调子是急的;李大爷摇着蒲扇讲古,调子是慢的。“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声音?”第四天雨停时,我忍不住问。

那时她正弹着“卖花女过桥”,弦音里真能听出竹篮晃荡的节奏。她正在擦琵琶弦,用块细棉布,擦得很仔细。闻言抬头笑了笑:“从小就在河边长大,闭着眼睛都能听见。

”她指了指窗外的河,“这条河叫‘忘川河’,老人们说喝了河里的水能忘烦心事。

可我觉得,它记着的事,比谁都多。去年涨水时,我看见片桃花瓣从上游漂来,到了吊脚楼这儿,打了个转才走——它肯定记得,这楼前的桃树去年开得最盛。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向河面,阳光洒在水上,碎成一片金鳞。岸边的芦苇刚冒新芽,嫩得能掐出水。“你从没离开过这里?”“没有。”她摇头,把棉布叠好放进抽屉,“我爹娘走得早,就我和奶奶守着这吊脚楼。奶奶前年摔了腿,离不开人。

”她说得轻描淡写,指尖却无意识地抠着抽屉边缘,把漆皮都抠起了点。我没再问。

想起自己这几年的漂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总觉得远方有什么在等,却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可苏晚不一样,她守着一条河,一座楼,好像就拥有了全世界。

那天下午,我帮苏晚去河对岸买盐。摆渡的船娘是个爽朗的大婶,见了我就笑:“你是苏晚家的客人吧?这姑娘心善,就是太犟。前几年有个戏班来招人,班主说她嗓子是块璞玉,能成角儿,可她就是不去,说要守着奶奶和吊脚楼。

”船桨划开水面,带起串水珠,“其实我知道,她偷偷摸过戏班的行头,在河边对着水影比划呢。”我撑着船桨的手顿了顿:“她不想出去看看吗?”“怎么不想?

”船娘叹气,“去年秋天,有个走镖的路过,说京城的戏楼比这吊脚楼大十倍,她眼睛都亮了。可转头看见她奶奶扶着门框咳嗽,就把话咽回去了。这孩子,心重。

”我没说话,默默地把船划得快了些。河面上有片浮萍,被船桨劈开,又慢慢合拢,像没被惊扰过。回到吊脚楼时,苏晚正在给奶奶喂药。老太太躺在床上,盖着蓝布被,头发全白了,梳得整整齐齐。见了我,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是……是小顾吧?

晚晚常跟我说你,说你去过好多地方。”“奶奶好。”我放下盐罐,走到床边。

被子上绣着腊梅,针脚有点歪,是苏晚的手艺。“你……你给晚晚讲讲外面的事吧。

”老太太抓住我的手,她的手很凉,指节因为常年做针线,有点变形,“她长这么大,就没离开过这河边……我知道,她心里苦。”我看了眼站在一旁的苏晚,她低着头,耳根有些红,手指在围裙上绞着。“好。”我坐下来,讲塞北的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牧民们的蒙古包像白蘑菇。讲岭南的椰林,果子熟了掉在地上,裂开的缝里能看见嫩黄的肉。

讲西域的沙漠,落日把沙子染成金色,像铺了一地碎金,夜里能听见驼铃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苏晚坐在窗边,手里无意识地拨着琵琶弦,弹出不成调的音。我的声音低沉而清晰,那些她从未见过的风景,顺着我的话在她眼前展开。我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像藏着星星,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念头——要是能一直这样,好像也不错。

旁白:顾一鸣讲塞北的雪时,我好像真的闻到了烈酒的香气;他讲岭南的芒果时,我悄悄咽了口唾沫,好像真的尝到了甜味;他讲西域的星星时,我抬头数了数窗外的星子,觉得都没他说的亮。他说这些的时候,手指会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和我弹琵琶时很像。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劈柴时蹭的木屑——要是我也能走那么远,手上会不会也沾着沙漠的沙、草原的草?三我又住了七天。这七天里,我帮苏晚挑水、劈柴,陪老太太说话。苏晚则每天傍晚弹琵琶给我听,有时也会问我外面的事。“塞北的冬天冷吗?”她弹着《寒江雪》,指尖在弦上滑出冷冽的音。“冷。雪下得能没过膝盖,说话都能看见白气。

”我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窜起来,映得她脸颊发红,“但围在火炉边喝着烈酒,听着马头琴,就不觉得冷了。有次我在牧民家过夜,女主人给我端了碗奶茶,上面浮着层奶皮,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脚尖。”“岭南的果子甜吗?”她换了支《采菱曲》,调子软乎乎的。“甜。尤其是芒果,熟了的时候,一剥开,香气能飘出老远。”我比划着,“有碗口那么大,黄澄澄的,咬一口,汁水能顺着胳膊流。我在街边买过一次,摊主用蕉叶包着,叶子上还带着露水。”“沙漠里晚上能看见星星吗?”她的手指顿了顿,弦音里带了点期待。“能。比这里的星星亮多了,密密麻麻的,像撒在黑布上的钻石。

”我望着窗外的夜空,那里只有稀疏几颗星,“我在沙漠里迷路时,就靠星星辨方向。

有颗星特别亮,牧民说那是‘指路星’,跟着它走,就能找到水源。”我说的时候,她就托着下巴听,眼睛亮晶晶的。有时听到兴头,会忍不住凑近些,发梢扫过桌面,带起片细小的灰尘。我看着她的眼睛,心里那点“留下”的念头越来越清晰,可我知道,我不能。行囊里的地图还有很多空白,新疆的戈壁、云南的雪山,那些没去过的地方,像根刺,扎在心里。第八天早上,我收拾好了行囊。帆布包被我洗了洗,在竹竿上晾了一夜,还带着点皂角的香。我把苏晚给的那块绣帕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贴身的衣袋里,帕子上的吊脚楼,针脚被我摸得快磨平了。苏晚把一碗热粥放在我面前,粥里卧着个荷包蛋,蛋白凝得正好,蛋黄微微颤着。“刚从鸡窝里捡的蛋,还热乎。”她没看我,眼睛盯着碗沿。

“我该走了。”我拿起筷子,却觉得那碗粥重得端不起来。“嗯。”她轻轻应了一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