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灭之刃同人:富冈物语(泉绪义勇)免费阅读全文_免费完结版小说鬼灭之刃同人:富冈物语泉绪义勇
母亲赵芳的脚步声消失在厨房方向,留下林晚独自坐在床沿,心脏仍在胸腔里怦怦首跳,如同擂鼓。 广播里《亚洲雄风》的歌声透过门缝隐约传来,混合着厨房里锅铲碰撞的声响,以及母亲似乎永不停歇的、压低了的嘀咕声。 这一切声音交织成的背景音,如此真实,如此鲜活,不容置疑地告诉她——这不是梦境,不是死后的幻觉。 她真的,回来了。 她必须冷静下来。 无论这一切多么匪夷所思,她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她缓缓站起身,双腿还有些发软。 目光再次扫过这间小小的卧室,每一处细节都在刺痛着她的神经,又带来一种酸涩的暖意。 书桌,衣柜,海报,还有玻璃板下那张属于“小叔”林建平的、透着谜团的黑白照片。 现在不是深究那个的时候。 当务之急,是弄清楚“现在”的自己。 她挪动脚步,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走到那个淡黄色的双开门衣柜前。 衣柜门上的镜子擦得不算太亮,边缘有些模糊的水银脱落痕迹,但足够照出人影。 她站定了,屏住呼吸,看向镜中。 镜子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少女。 或者说,是一个被她遗忘了太久、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乌黑浓密的头发有些凌乱地披散在肩头,发质很好,透着健康的光泽。 脸颊饱满,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柔软的婴儿肥,皮肤是未经世事磋磨的细腻白皙,几乎看不到毛孔。 因为刚刚的惊慌和茫然,脸色显得有些苍白,唇色也是淡淡的粉。 一双眼睛睁得很大,黑白分明,睫毛长而密,像两把小扇子。 此刻,这双眼睛里盛满了与这副年轻面孔极不相称的复杂情绪——惊骇、茫然、无措,还有一丝极力压抑的、试图看清一切的探究。 这不是2024年时,那个眼神时常带着疲惫,需要靠眼妆才能让眼睛显得有神,偶尔需要对着镜子仔细寻找才能发现眼角细微皱纹的林晚。 这是十七岁的林晚。 鲜活的,年轻的,像一枚刚刚开始舒展花瓣的蓓蕾。 她下意识地抬起手,轻轻触碰镜面。 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 镜中的少女也做着同样的动作。 指尖缓缓下滑,抚过光滑的额头,挺翘却略带稚气的鼻尖,最后停留在还带着点自然红晕的脸颊上。 真实的触感。 她猛地收回手,又难以置信地摸了摸自己的脸。 指尖传来的,是温热的、充满弹性的肌肤触感。 心脏再一次被巨大的情绪攫住。 这一次,不仅仅是恐慌和荒谬,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和……庆幸? 她竟然……还有机会,再一次拥有这样年轻的容颜,再一次站在这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上。 “林晚! 磨蹭什么呢! 粥真要凉了! 洗脸水给你舀好了在盆里!” 母亲赵芳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地再次从厨房传来,打断了她沉浸在自我审视中的思绪。 “来了!” 林晚下意识地应了一声,声音依旧带着点沙哑,却比刚才顺畅了许多。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移开目光,不再去看镜中那个恍如隔世的自己。 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她得先应付好眼前的一切,不能让人看出任何破绽。 她走到门后的脸盆架旁。 一个印着大红喜字的搪瓷脸盆里,盛着半盆清水,旁边搭着一条有些发硬的毛巾,同样是印着牡丹花的样式。 一架子上还放着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红色的“劳动最光荣”字样,里面插着一支毛都快秃了的牙刷,旁边是一盒常见的白玉牙膏。 极具时代特色的洗漱用品。 她快速洗漱。 冰凉的水扑在脸上,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她用那条粗糙的毛巾擦干脸,触感并不舒服,但却无比真实。 洗漱完毕,她打开衣柜。 里面挂着的衣服不多,大多是些颜色暗淡、款式简单的衬衫、长裤,还有几件毛衣。 她犹豫了一下,挑了一件白色的确良短袖衬衫和一条蓝色的确良长裤。 这是这个时代最普通的装扮。 换好衣服,她再次看向镜中的自己。 宽大的衣服掩盖了少女刚刚开始发育的身材,显得有几分土气和青涩,但那满脸的胶原蛋白和清澈的眼神,却是任何华服都无法赋予的青春光彩。 她整理了一下衣领,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走了出去。 客厅兼饭厅的空间也不大,摆着一张西方桌,几把椅子,还有一个五斗橱。 五斗橱上放着一台崭新的、闪着金属光泽的双卡录音机,算是这个家里比较值钱的电器。 墙上挂着一本更大的挂历,同样显示着1990年8月28日。 父亲林建国己经坐在桌边了。 他穿着蓝色的工装,似乎正准备去上班。 他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正在看,眉头微微皱着,看到林晚出来,只是抬了下眼皮,没什么表情地说了句:“快点吃,一会儿我骑车顺路带你去学校报到。” 父亲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她记忆中熟悉的沉默寡言。 眼前的父亲,头发乌黑浓密,脸上虽然己有风霜的痕迹,但远比她记忆中年迈的样子要年轻挺拔得多。 “嗯。” 林晚低低地应了一声,在桌边坐下,心里有些忐忑,不敢多看。 母亲赵芳端着一碟咸菜和几个馒头从厨房出来,重重地放在桌子上。 她又转身进去,端出来三碗稀饭。 粥熬得很稠,冒着热气。 “赶紧吃,”赵芳坐下,拿起一个馒头塞给林晚,又开始习惯性地唠叨,“高二了,关键时期,到了学校给我收收心,别一天到晚想些有的没的。 看看对门老王家闺女,去年考上中专,多风光! 你要是考不上大学,我看你以后怎么办……”熟悉的唠叨,像背景音乐一样响起。 若是前世的她,听到这些话大概早就心生烦躁,要么低头默默忍受,要么顶撞两句。 可现在,她听着这中气十足、充满生命力的声音,看着母亲年轻利落的动作,鼻尖却忍不住又是一酸。 她低下头,拿起筷子,夹了一点咸菜放进嘴里。 咸涩的味道在口腔里蔓延开,是记忆里吃了很多年的那个味道。 “妈,”她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带着一种试探的小心,“粥……很好喝。” 赵芳的唠叨戛然而止。 她有些诧异地看向女儿,连旁边看报纸的林建国也从报纸上方投来一瞥。 今天的女儿,好像有点不对劲。 平时听到这些唠叨,早就不耐烦地撇撇嘴或者回嘴了,今天居然没顶嘴,还……夸粥好喝? 赵芳狐疑地打量了她几眼:“没睡醒? 说什么胡话呢? 快吃你的。” 虽然语气还是冲的,但里面的火药味似乎淡了一点。 林晚不再说话,安静地低头喝粥。 粥是白米粥,很香,很暖胃。 她小口小口地吃着,耳朵却竖起来,捕捉着父母的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表情,试图从中获取更多关于“现在”的信息。 “厂里今天是不是要发防暑降温的糖票了?” 林建国翻了一页报纸,忽然问道。 “好像是,”赵芳咬了口馒头,“听说今年每人能多发半斤。 也不知道百货大楼那边白糖供应足不足,去晚了别又没了。” “我下班早点去排队。” 林建国道。 很平常的家常对话,却让林晚握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 糖票……防暑降温品……排队购买……这些早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词语和生活方式,如此自然地从父母口中说出,提醒着她这个时代物质依旧相对匮乏的现实。 她安静地吃着饭,努力扮演着一个沉默乖巧的高二女生,内心却波涛汹涌。 每一个细节都在冲击着她,让她既感到怀念,又感到一种莫名的紧迫感。 吃完饭,林建国放下报纸,站起身:“走吧。” 林晚赶紧起身,跟着父亲往外走。 赵芳在后面叮嘱:“学费带好没? 别丢了! 到学校听老师话!” “带好了。” 林晚摸了摸口袋里的那个旧信封,里面装着父母辛苦攒下的学费和书本费。 走出家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还夹杂着老式筒子楼里特有的气味。 阳光明晃晃地照着,楼下有几棵大树,知了在声嘶力竭地鸣叫。 父亲推出那辆二八大杠的永久牌自行车,车铃叮当作响。 他跨上车,右脚支地,对林晚偏了下头:“上来。” 林晚小心翼翼地侧坐在自行车的后衣架上,手有些不知所措,最后轻轻抓住了父亲工装的衣角。 自行车骑动了,穿过厂区宿舍楼之间狭窄的道路。 路两边是红砖墙,墙上刷着白色的标语大字。 偶尔有认识的邻居叔叔阿姨经过,会跟父亲打声招呼。 “老林,送闺女报到啊?” “嗯。” 父亲言简意赅地回应。 有人会多看林晚两眼,笑着夸一句:“晚晚真是越来越俊了。” 林晚只能挤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回应。 微风拂过她的脸颊,吹起她额前的碎发。 她看着父亲宽阔却己微微弯曲的后背,感受着自行车行驶在不平路面上的轻微颠簸,眼眶又一次忍不住发热。 这个画面,曾经在她记忆里模糊了太久太久。 很快,自行车骑出了厂区,来到了相对宽敞一些的马路上。 车流量不大,更多的是自行车流。 人们穿着蓝、灰、绿为主的衣服,行色匆匆。 路边的商店招牌都是手写的字体,偶尔能看到一两家个体户开的小卖部,门口挂着冰棍的牌子。 一切,都是记忆里九十年代初的样子,单调,却充满了一种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力。 父亲一路无话,只是沉默地骑着车。 就在快要到学校门口的那条路时,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林晚无意间一抬眼,目光被路边一个景象吸引住了。 那是一个用简易木板搭成的小摊,支在一棵大槐树的树荫下。 摊子后面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 摊子上摆着的不是常见的瓜果蔬菜,也不是冰棍汽水,而是一些手工做的小物件。 最显眼的,是用彩色塑料绳编织成的各种小玩意儿——钥匙扣、小虾、小鱼,还有……一种用彩色透明玻璃丝编成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手链。 是的,玻璃丝手链。 红的,绿的,黄的,编织成细密的辫子状或者菱形状。 几个穿着花裙子、年纪比她小一些的女孩正围在摊子前,叽叽喳喳地挑选着,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林晚的目光一下子被钉住了。 自行车很快驶过了那个小摊,但那个画面却清晰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彩色玻璃丝……手链……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记忆碎片,猛地从脑海深处翻涌上来。 对了! 就是这个时候! 大概就是90年前后,这种用彩色玻璃丝编织手链、钥匙扣的小玩意儿,曾经在她们这些女学生中间风靡过好一阵子! 几乎人手一条,谁要是有了新花样,都能被羡慕好久。 她记得,当时她也非常想要一条,特别是那种透明的、彩色的玻璃丝编的,在太阳底下会闪闪发光,特别漂亮。 好像要……五毛钱? 还是一块钱? 对于当时零花钱极其有限的她来说,算是一笔“巨款”了。 她磨了母亲好久,母亲才勉强答应,但最终还是因为觉得“不当吃不当穿,浪费钱”而作罢了。 那成了她少女时代一个微小却持久的遗憾。 自行车在学校门口停下,打断了她的回忆。 “到了。” 父亲林建国单脚支地,“下午自己回去,我厂里忙。” “哦……好。” 林晚从后座下来,还有些心神不宁,脑子里全是刚才那个小摊和那些亮晶晶的玻璃丝。 父亲看了她一眼,似乎觉得女儿今天格外呆愣,但也没多问,只是叮嘱了一句:“好好上学。” 便骑着车掉头离开了。 林晚站在原地,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又下意识地回头,望向那个小摊的方向,虽然早己看不见了。 心脏,忽然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起来。 一个模糊的、却带着极大诱惑力的念头,如同破土的春笋,猛地钻进了她的脑海,并且迅速变得清晰——那些玻璃丝…… 那些小玩意儿…… 那些围着小摊、眼里闪着渴望光芒的女孩子们…… 还有……她口袋里,那枚母亲刚给的、准备放学买汽水的一毛钱硬币……如果…… 如果她也能做出那样的东西呢? 如果她做的样式更新颖、更漂亮呢? 是不是……也能换回一些……零花钱? 甚至……更多? 这个念头让她口干舌燥,手心微微出汗。 她猛地转过身,看向眼前熟悉的校门——市第一中学,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穿着同样宽大校服的学生们正三五成群地走进校园,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讨论着暑假的趣事和新学期的期待。 他们即将面对的是课本、考试、老师的教导。 而此刻的林晚,站在1990年盛夏的校门口,脑海里盘旋着的,却是一个与学业全然无关、带着铜钱气息的、却让她心跳加速的念头。 那或许是她摆脱眼前经济窘境、甚至改变未来的第一步? 她深吸一口气,攥紧了口袋里那枚冰凉的一毛钱硬币,仿佛攥住了一颗或许能生根发芽的种子。 然后,她抬脚,迈步走进了校门。 脚步,似乎比刚才坚定了些许。 然而,就在她走进教学楼,按照模糊的记忆寻找高二(三)班的教室时,路过走廊的布告栏。 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布告栏里新贴出的红纸公告。 脚步顿住了。 公告标题是几个醒目的毛笔字:“关于新学期学杂费及代办费收取的通知”。 她的目光迅速下移,落在了最后的总计金额上。 一个对于1990年普通家庭来说,绝对不算小的数字。 她的心猛地一沉。 刚刚因为那个“玻璃丝”念头而升起的一点火热,瞬间被浇了一盆冷水。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个装着学费的旧信封。 这笔钱,对家里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