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康化工赵天雷《开局被甩锅,反手把领导送进后勤处》最新章节阅读_(开局被甩锅,反手把领导送进后勤处)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康化工赵天雷《开局被甩锅,反手把领导送进后勤处》最新章节阅读_(开局被甩锅,反手把领导送进后勤处)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匿名 2025-09-13 08:39:21 2 下载本文

“林凡,你这材料怎么写的?啊?数据堆砌,毫无重点!拿回去,重写!

今天晚上必须放我桌上!”一份厚厚的汇报材料被毫不客气地甩到我面前的桌子上,纸张散落,像极了我的心情。办公桌后,支队长赵天雷靠着椅背,肚腩微凸,手指关节敲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咄咄声,脸上写满了不耐烦和居高临下的训斥。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窜起的火苗,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甚至带点恭顺:“赵支,这份关于上半年区域水质分析的报告,里面的核心数据和结论都是按照您上次开会的要求整理的,省厅的格式标准也……”“我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让你写出亮点!写出成绩!

不是让你把这些鸡毛蒜皮的超标数据罗列上去给自己找不痛快!”赵天雷打断我,声音拔高,办公室里其他几个同事看似埋头工作,实则竖着耳朵,“动动脑子!有些东西,要突出;有些东西,要模糊处理!这还要我教你?大学怎么上的?”我心里冷笑。亮点?

成绩?不就是想让我把涉及几家“关系户”企业的敏感数据模糊掉,再把几次例行检查包装成他的英明决策和重大成果么?这报告真按他说的改,一旦出事,黑锅百分百是我这个具体起草人的。“明白了,赵支。我拿回去再修改一下。”我选择低头,动手收拾散落的文件。硬顶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以后的日子更难过。

康化工赵天雷《开局被甩锅,反手把领导送进后勤处》最新章节阅读_(开局被甩锅,反手把领导送进后勤处)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这就是环保局监察支队一个小科员的日常:干最累的活,挨最狠的批,领最微薄的功,时刻准备着当替罪羊。赵天雷对我的“识相”似乎还算满意,语气稍缓,却带着另一番敲打:“年轻人,要懂得领会领导意图。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对了,‘富康化工’那边最近有个新项目的环评初步意见,你去看看,给他们梳理一下,争取尽快推动上去。刘总那边催得急。”又是富康化工!

那个据说排污设施常年“调试中”的企业,那个附近居民投诉异味不断的源头,那个赵天雷口中的“重点扶持企业”!现在还要我去给他们的新项目开绿灯?

我心里腻歪得不行,脸上却只能点头:“好的,赵支。”抱着材料回到我那挤在角落的工位,对面桌的老王递过来一个同情又略带无奈的眼神,压低声音:“又挨训了?习惯就好。

赵阎王就这脾气,尤其这两天估计又被哪个领导批了,正找由头撒火呢。”我苦笑一下,没多说。习惯?来支队三年,这种日子确实快习惯了,但每次心里那点不甘和愤怒,却从未真正熄灭。刚坐下没十分钟,赵天雷的声音又响起来,这次是对整个办公室:“林凡,手头的事先放放。刚接到投诉,南郊嘉禾小区那边有居民反映晚上经常有刺鼻异味,你过去看一下什么情况。”我心里一动。嘉禾小区?那片区域附近,最大的工厂就是……富康化工。赵天雷接着吩咐,语气随意得像是在安排我去取个快递:“估计就是哪个小作坊或者谁家烧垃圾,去走一圈,录个像,取个证,回来按一般投诉处理掉就行。注意态度,别跟群众起冲突。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我瞬间就明白了。这又是个“雷”。如果真是富康的问题,按“一般投诉处理”就是压下去;万一以后闹大了,今天去现场处理的人就是第一责任人——完美甩锅节奏。“行,我马上就去。

”我拿起执法记录仪和公文包,点头应下。反抗无效,不如去看看。有时候,危险里也藏着机会,虽然渺茫。开车前往南郊,越接近嘉禾小区,空气里那股若有若无的化学品味似乎真的明显了一点。不是烧垃圾的味道,更像是……工业废气的味道。在小区里转了一圈,找了几个住户问了情况,说法都很一致:晚上,尤其是后半夜,味道特别重,熏得人头昏脑涨,窗户都不敢开。

有人抱怨:“反映了多少次了,都没用!你们环保局到底管不管?”我一边安抚居民,一边心里发沉。风向、气味特征、居民描述的时间段……所有的线索,都隐隐指向几公里外的富康化工。我拿出仪器做了快速检测,风速条件下,特定指标虽有波动但并未严重超标——这也在意料之中,偷排怎么可能让你轻易抓到实时证据?按照程序,我在周边巡视,寻找可能的污染源。

小区边缘有一片待开发的荒地,杂草丛生,堆着一些建筑垃圾。我下意识地走进去,试图寻找一些痕迹。就在一处废弃的土坑旁,我的脚踢到了一个硬物。低头一看,是个半埋在土里、脏兮兮的黑色数码相机,款式很老,外壳已经破裂,像是被丢弃很久了。

鬼使神差地,我把它捡了起来。电池仓空了,存储卡槽却是盖着的。我抠开槽盖,里面有一张小小的SD卡。心脏莫名跳快了几下。一个被丢弃的旧相机,一张可能还有内容的存储卡……在这种敏感的地方。我没再多看,迅速将存储卡取出揣进裤兜,相机本体扔回原处。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完成所谓的“勘察”流程,拍了些周边环境的照片,打道回府。回到市区,天色已晚。

我没回单位,直接回了家。关上房门,我立刻找出读卡器,将那张脏兮兮的SD卡连接电脑。

尝试读取,果然提示需要修复。用了几个数据恢复软件折腾了好一会儿,终于,部分文件列表跳了出来。大部分是些模糊的风景照和家庭合影,看起来相机主人之前是拿去公园玩的。但很快,几个拍摄日期较新的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吸引了我的注意。点开第一个视频,镜头晃动得很厉害,像是在车里偷拍的,画面对准路边一家高档餐厅的门口。虽然模糊,但我一眼认出了那个正点头哈腰送一个胖男人上车的身影——富康化工的刘老板!

而那个即将坐进车里的胖男人背影,穿着我无比熟悉的藏蓝色夹克——是赵天雷!

另一个视频片段,似乎是夜间在某个厂区外围,镜头拉近,能看到一个隐蔽的管道正在向外排放深色的废水,水流汩汩,冒着可疑的白烟。

虽然没拍到厂牌,但那个方位和背景建筑……我几乎能肯定就是富康化工!

最让我呼吸停滞的是一张照片。像是在某个私人场所,角度刁钻,像是从门缝或者柜子缝隙偷拍的。画面里,赵天雷和刘老板坐在沙发上,刘老板正笑着将一个厚厚的、用牛皮纸包着的长方形物体推过去。赵天雷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那物体上。像素不高,光线也暗,那物体是什么,模糊不清。

但它的大小、厚度、以及两人那心照不宣的表情……像一颗冰冷的炸弹,在我脑海里轰然炸响!我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心脏砰砰狂跳,手心里全是汗。

这哪里是什么普通投诉现场?我捡到的,是一个足以把我自己都炸得粉身碎骨的炸药包!

直接举报?凭这些模糊不清、来源非法的“证据”?恐怕还没等纪委立案,赵天雷就能有一百种方法让我滚蛋,甚至安个罪名倒打一耙。刘老板那种地头蛇,手段只怕更黑。装作不知道?格式化这张卡,继续当我的憋屈科员,每天被赵天雷呼来喝去,替他背锅擦屁股?不。我看着电脑屏幕上那张模糊却无比刺眼的照片,窗外城市的霓虹透过窗户,在我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机会往往戴着危险的面具。

赵天雷,刘老板……你们的好日子,或许该到头了。但这件事,急不得。需要耐心,需要时机,更需要……一把能借来的“好刀”。

我小心翼翼地将存储卡里的关键文件加密备份到多个地方,然后将卡彻底清理干净,破坏掉物理外观,扔进了楼下的垃圾箱。回到电脑前,我开始一字一句地“认真”修改那份被赵天雷骂得狗血淋头的报告,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只是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不一样了。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几天,我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每天准时上班,更加“勤恳”地处理那些繁琐的文书和投诉,对赵天雷的呼来喝去表现得愈发顺从。

甚至他再次把富康化工新项目环评的初步意见梳理工作丢给我,我也二话不说接了下来,只是仔细审阅每一份文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疑点或漏洞——这些将来或许都用得上。

但我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观察上。我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吸收着办公室乃至整个局里流动的每一丝信息。谁和谁走得近,谁又和谁有了龃龉;王局长最近关注什么,对哪些工作表示了不满;几个副局长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尤其是,关于张为民副局长。

张副局长分管政策法规和宣传,在局里属于相对边缘的角色。快退休的年纪,头发花白,平时话不多,开会时经常是坐在角落喝茶,除非问到头上,否则很少主动发言。

给人一种温和甚至有些懦弱的印象。但我注意到几个细节:有一次,赵天雷在汇报工作时,因为一个程序问题顶撞了张副局长两句,语气颇不恭敬。当时张副局长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但我捕捉到了他端茶杯时,手指微微收紧的瞬间,以及眼底一闪而逝的冷光。

还有一次,我在档案室查资料,偶然看到一份几年前由张副局长主导起草的、关于强化工业园区环境监管的方案,思路清晰,措施强硬,但最终似乎被搁置了。这不是一个真正甘于沉寂的人。我心里初步判断。

他只是缺少一个机会,或者,一把能撬动局面的杠杆。

我需要创造一个自然而不显突兀的机会,向他靠近。机会来了。

局里要组织一次关于新《环保法》解读的学习会,由法规处牵头,张副局长主持。

要求各科室派员参加。这种会议通常很枯燥,大家能躲就躲。我主动找到赵天雷:“赵支,下周的新环保法学习会,要不我去吧?正好手头富康那个项目的环评意见涉及到几个新法条,我去听听,也好把握得更准一点。”赵天雷正忙着跟人电话聊晚上的饭局,巴不得有人去顶这种无聊的差事,挥挥手:“行行行,你去正好,认真听,回来写个要点给大家传达一下。”——得,活儿又甩给我了。学习会那天,我提前到了会场,选了个中间靠前、容易能被张副局长看到的位置。会议果然如预料般沉闷,法规处的同事照本宣科。我却听得格外认真,不时低头记录。中途休息时,大部分人出去抽烟透气。我看到张副局长独自坐在主席台上翻看讲义,便拿着笔记本和水杯,看似去续水,自然地经过他身边。“张局。”我停下脚步,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哦,是小林啊。”张副局长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脸上是惯常的温和笑容,“听得挺认真嘛,还记笔记。”“张局您主持的会,肯定得认真听。”我笑了笑,顺势接话,“而且新法里面有几个条款,比如按日计罚和限产停产的适用条件,感觉在实际执法里把握起来确实容易有模糊地带。刚才听讲师解读,有些启发,但还是有点疑问。”“哦?什么疑问?”张副局长似乎来了点兴趣。

大概是很久没有年轻同志在会上提问了,尤其是关于他分管的领域。我拿出笔记本,指着我刚才记录的一条:“比如这个,‘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认定标准除了现场抓现行,如果依靠间接证据链,比如用水量、原材料消耗和产污量的逻辑推算,在实践中怎么才能形成有效证据?容易被企业反驳吗?”这个问题有点专业,甚至有点较真,恰好挠在了法规执行的痒处。既显示了我的思考,又捧了他的分管领域。

张副局长仔细看了看我的笔记,沉吟了一下:“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实存在认定难的问题。

关键在于证据的关联性和严密性。比如用水记录、电耗、原料进货单,如果能和第三方数据,比如电网、水务公司的记录交叉印证,再结合现场发现的潜在排放痕迹,即使没抓到现行,也能形成很强的证据效力……小林你对业务很钻研啊。”他最后夸了一句,但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一个普通科员,问这么细干嘛?

我立刻露出有点不好意思的表情:“主要是这次处理富康化工那边的新项目环评,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