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蛰失的岁月林晓杨天完本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蛰失的岁月(林晓杨天)

蛰失的岁月林晓杨天完本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蛰失的岁月(林晓杨天)

匿名 2025-09-13 08:46:31 2 下载本文

1 泛黄的手册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老式居民楼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一块菱形的光斑。

杨天坐在藤椅上,指尖摩挲着那本封面已经泛出深褐色的《士兵手册》。纸页边缘卷了毛边,扉页上的钢笔字迹被岁月晕开了些许,却依然能看清"杨天 1985.3.12"这几个字。他从抽屉深处摸出个红丝绒盒子,打开时金属搭扣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军功章躺在里面,五星的棱角被磨得光滑,背面的编号却依旧清晰。阳光恰好落在上面,折射出的光晃得他眯起眼,像极了三十年前雪山上的日光。"又在看这个?"林晓端着杯菊花茶走过来,杯沿氤氲着白汽。她把杯子放在茶几上,顺势坐在杨天身边的小马扎上,"下午社区王主任打电话来,说下周想请你去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事。

"杨天的手指还停留在军功章上,闻言"嗯"了一声:"讲啥?我这记性,怕讲错了。

""就讲讲你当年怎么在界碑上描’中国’二字的,孩子们爱听这个。

"林晓笑着帮他把垂到额前的白发捋到耳后,"我昨天整理衣柜,看见你那件旧军装了,还能穿不?"杨天抬头看她,老婆子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

蛰失的岁月林晓杨天完本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蛰失的岁月(林晓杨天)

他忽然想起1988年的站台上,她也是这样笑着,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他崭新的军装上。那时候她还是梳着麻花辫的姑娘,现在头发也白了大半。"穿得下。

"他把军功章小心放回盒子里,"当年我可是部队里的标兵,体型没咋变。

"林晓嗔他:"就你能。"却起身去衣柜里翻找军装,衣柜门"吱呀"一声响,像是在应和着某个遥远的回声。2 雪山的记忆旧军装被熨得笔挺,肩章上的星徽虽然氧化发黑,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光泽。杨天穿上时,林晓在一旁帮他系风纪扣,手指触到他脖颈时,他忽然缩了一下。"还跟当年一样怕痒。

"林晓笑起来。杨天没说话,镜子里的人两鬓斑白,可穿上这身军装,恍惚间又回到了二十岁。那年他刚到边防连,第一次巡逻就遇上了暴风雪。

"当时雪没到膝盖,我们五个人手挽手走,"他对着镜子喃喃自语,"小张掉冰缝里了,我伸手去拉,他还笑着说班长你别拽了,我兜里有块巧克力给你留着。"林晓的手顿了一下,她知道小张没能上来。那年冬天,杨天在信里只说执行任务受了伤,直到半年后她去探亲,才从其他战友嘴里知道真相。"别想了,"她帮他把衣领理好,"孩子们还等着听英雄故事呢。"杨天转过身,看见她眼角的红。他想说自己不是英雄,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有些事,不用多说,他们都懂。

3 讲台上下社区活动室里坐满了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六岁,一个个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杨天站在讲台上,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他军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叔叔,你打过仗吗?"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举手。

杨天笑了:"没打过,但我守过祖国的大门。"他从兜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和战友们在界碑前的合影,"这是我们巡逻时的界碑,上面刻着’中国’两个字,每次经过,我们都要摸一摸,擦一擦。"孩子们凑过来看,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杨天讲起雪山上的月亮有多亮,讲起战友们用体温融化雪水喝,讲起第一次看见界碑时心里的激动。"有一次我们在雪洞里待了三天三夜,"他的声音低沉下来,"饿了就啃冻硬的馒头,渴了就吃雪。那时候就想着,一定要活着回去,不仅要守好这里,还得回去看看爹妈,看看......"他顿了顿,看向后排的林晓,"看看等我的人。"林晓坐在角落里,手里织着毛衣,闻言抬头对他笑。

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发丝上,温柔得像三十年前的春风。4 不后悔"叔叔,你后悔退伍吗?

"还是那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皱着眉头,好像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活动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都盯着杨天。他摩挲着军装上的纽扣,那是林晓后来帮他重新缝上的,用的是她嫁妆里的红线。"不后悔。"他说得很轻,却很坚定,"保家卫国是责任,守护家人也是责任。"他看向林晓,她眼里的光和当年站台上一样亮,"这两种责任,一样重,一样光荣。"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个小女孩忽然举起手里的小红花:"叔叔,这个给你,你是大英雄。"杨天接过小红花,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当年退伍时,老连长也是这样拍着他的肩膀:"到了地方也要好好干,在哪都是为国家出力。

"回家的路上,林晓挽着他的胳膊,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你刚才讲得真好。

""那是,当年我在部队可是标兵。"杨天得意地扬下巴,又叹了口气,"就是年纪大了,好多事都记不清了。昨天想给你讲我第一次站岗的事,怎么也想不起战友的名字。

"林晓停下脚步,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我帮你记着呢。"她翻开本子,上面是娟秀的字迹,记着"1986年7月,第一次站岗,战友是小李、老王......"杨天愣住了,这才发现本子里记满了他随口说过的往事,有的是他讲过的巡逻经历,有的是他提过的战友名字,甚至还有他当年给她写的信里的句子。

"你......"他喉咙发紧。"你忘了的,我都帮你记着。"林晓踮起脚,帮他把歪了的军帽戴好,"以后啊,咱们一起慢慢想,慢慢记。"夕阳的光落在两人身上,军功章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动,像个未完的梦。5 旧物里的时光周末整理储藏室时,杨天翻出了一个铁皮饼干盒。盒子上的"为人民服务"字样已经褪色,打开时呛出一团灰尘,林晓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这里面都是啥?"她凑过来看,只见里面堆满了泛黄的信件、褪色的照片,还有几枚磨得发亮的弹壳。

杨天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信封上的邮票是红色的五角星,收信人地址是"XX市XX街XX号林晓收"。那是他刚到部队时写的第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青涩。"那时候总怕你嫌我写得不好,"他笑着说,"每次写信都打草稿,写了改改了写,一写就是大半夜。"林晓抢过信,指尖拂过信封上模糊的邮戳:"我还留着你所有的信呢,在樟木箱最底下。

"她忽然想起什么,从盒子里翻出张黑白照片,"这是你第一次探亲时拍的吧?

在火车站广场,你穿着军装,我扎着俩辫子。"照片上的杨天年轻挺拔,眉眼间带着少年气,林晓站在他身边,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杨天看着照片,忽然想起那天的情景:他穿着新洗的军装,手心全是汗,连牵手都不敢。

"后来你送我回部队,在站台上哭成了泪人,"他打趣道,"我说我又不是不回来了,你偏说怕......""怕你不回来嘛。"林晓的声音低下去,"那时候总听说边境不太平,每次收到你的信都要先看邮戳,看是不是你亲手写的字。

"杨天把她揽进怀里,铁皮饼干盒里的弹壳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那是他巡逻时捡的,本来想做成哨子送给她,后来忘了。"都过去了。"他下巴抵着她的发顶,"现在我天天在家,你想骂想打都成。"林晓捶了他一下,眼泪却掉在了他的旧军装上,像极了三十年前那个站台。6 战友的消息社区活动结束后,王主任把杨天拉到一边,递给他一个牛皮纸信封:"杨大哥,前几天有个老兵来找你,说是你当年的战友,这是他留的地址。"杨天捏着信封,手指有些发抖。信封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右下角写着"赵建国"三个字。他的心猛地一跳,赵建国是他当年的老班长,1987年退伍后就断了联系。"他说啥了?"他急切地问。"就说他在云南定居,想来看看你,"王主任说,"还说你要是方便,给他回个电话。"回家的路上,杨天把信封攥得紧紧的。林晓看他神色不对,也没多问,只是把脚步放慢了些。晚饭时,杨天几次想开口,都被饭菜的热气堵了回去。林晓给他盛了碗汤:"有啥心事就说,别憋在心里。"他把信封推到她面前:"老班长找我,赵建国。

"林晓的眼睛亮了:"就是那个总给你寄腊肉的赵班长?""嗯。"杨天点头,"他当年退伍时说要去云南种橡胶,我还笑他放着城里工作不干,偏要去山沟沟。

""那正好,咱们去看看他。"林晓说得干脆,"我早就想去云南了,听说那边的花一年四季都开。"杨天看着她,忽然想起当年赵建国总说:"小天,你这媳妇娶得值,知冷知热的。"那时候他还不好意思,现在才懂老班长的意思。

"等我把家里安排安排,"他说,"咱们就去云南。"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军功章的盒子上,温柔得像一句承诺。7 云南的阳光坐了两天火车,杨天和林晓终于到了云南。赵建国来车站接他们,远远就挥着手喊:"小天!这边!

"三十年没见,赵建国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可嗓门还是那么亮。他一把抱住杨天,力道大得差点把他勒得喘不过气。"你个老东西,总算肯来了!"赵建国拍着他的背,声音哽咽。林晓站在一旁笑,看着两个老头子互相捶打,像回到了年轻时。

赵建国的家在山脚下,院子里种满了三角梅,红的紫的开得热闹。他老伴端出普洱茶,笑着说:"老赵天天念叨你们,说当年要不是你,他早冻僵在雪山上了。

"杨天摆摆手:"都过去了,再说当时换了谁都会那么做。"那是1986年的冬天,赵建国在巡逻时脚崴了,大雪封山,是杨天背着他走了二十多里路。

回来时两人都冻成了冰棍,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后来我总给你寄腊肉,你咋不回信?

"赵建国假装生气。"不是不回,"杨天不好意思地笑,"那时候刚退伍,忙着找工作,后来搬家,地址就弄丢了。"林晓在一旁帮腔:"他啊,那时候天天念叨你,说赵班长做的腊肉比我做的好吃。"三个老人都笑起来,阳光透过三角梅的缝隙洒在桌上,把茶杯里的茶映得透亮。8 界碑的约定赵建国非要带杨天去看看他种的橡胶林。

车子在山路上颠簸,杨天看着窗外的热带雨林,忽然想起雪山上的松树,一个浓绿,一个苍劲,却都是守着一方土地。"当年在界碑前,你说等退伍了要一起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赵建国握着方向盘,"现在总算兑现了一半。

"杨天望着远处的山峦:"另一半,去看看咱们当年守的界碑。"赵建国的手顿了一下,眼里泛起光:"好,等收完这季胶,咱们就去。"林晓和赵建国的老伴在后排听着,没说话,只是悄悄握住了对方的手。有些约定,不需要她们参与,却懂得其中的分量。晚上吃饭时,赵建国拿出一瓶珍藏的米酒:"这是我自己酿的,尝尝。"三杯酒下肚,杨天的话多了起来。

他说起退伍后的日子:找工作时的碰壁,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的激动,林晓生下儿子那天的慌乱......"那时候总觉得对不起你们娘俩,"他看着林晓,"别人家男人都在身边,我却......""说啥呢,"林晓打断他,"你守着大家,我守着小家,不都一样吗?"赵建国的老伴给林晓夹了块鸡肉:"妹子说得对,咱们做军属的,不图别的,就图他们平平安安。"窗外的虫鸣此起彼伏,米酒的香气混着三角梅的芬芳,在夜色里慢慢散开。9 迟到的敬礼从云南回来后,杨天像变了个人。他开始整理那些旧物,把照片过塑,把信件分类,还买了个大相册,一页页贴上说明。"这是1985年新兵连,我旁边是小李,后来转去了炊事班,"他指着一张合影对林晓说,"这是1987年抗洪,我们连在堤坝上守了七天七夜......"林晓坐在一旁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你那次回来瘦了十斤,我给你做了三碗红烧肉都没够吃。

"儿子周末回来,看见客厅里摆着的相册,好奇地翻起来:"爸,你当年这么帅啊?

"杨天得意地扬下巴:"那是,你妈就是被我这身军装迷倒的。

"林晓笑着瞪他:"别教坏孩子。"孙子凑过来,指着军功章问:"爷爷,这是什么?

"杨天把孙子抱到腿上,拿起军功章:"这是爷爷当年守边疆得的,上面的星星代表着责任和光荣。"孙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举起小手,学着电视里的样子敬了个礼。杨天愣住了,随即郑重地回了个军礼,标准的立正姿势,腰杆挺得笔直。林晓看着父子俩,眼眶湿了。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10 岁月长流又到了老兵聚会的日子,杨天穿上熨烫好的旧军装,林晓在一旁帮他整理领带。镜子里的两人都已白发苍苍,可眼神里的光,和年轻时一样亮。

"今年王排长也来,"杨天说,"他说带瓶好酒,要跟我喝个痛快。""少喝点,你血压高。

"林晓叮嘱道,把降压药塞进他的口袋。聚会上,老兵们互相搀扶着,说着当年的趣事,眼泪却忍不住往下掉。有人唱起《战友之歌》,声音沙哑,却字字铿锵。杨天也跟着唱,唱到"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时,忽然想起雪山上的夜晚,战友们围着篝火唱歌的情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