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平凡青云路朱福友陈丰兵免费小说推荐_推荐完结小说平凡青云路(朱福友陈丰兵)

平凡青云路朱福友陈丰兵免费小说推荐_推荐完结小说平凡青云路(朱福友陈丰兵)

匿名 2025-09-16 02:46:52 1 下载本文
大业十一年(615年)秋,一道流星划破洛水河畔王家庄的静宓黎明。

这个小小的村落依偎在蜿蜒的洛水东岸,三十余户人家散落在缓坡之上,青瓦茅舍间点缀着桃李桑榆。

每当晨曦初露,河面上升起的薄雾便温柔地笼罩着村庄,鸡鸣犬吠声中,炊烟袅袅升起,与晨雾交融成一幅恬静的水墨画。

王家坐落在村庄最东头,三间茅屋围成个小院,篱笆上爬着丝瓜和扁豆。

平凡青云路朱福友陈丰兵免费小说推荐_推荐完结小说平凡青云路(朱福友陈丰兵)

虽家境清寒,但庭院收拾得干净利落,墙角种着几丛萱草,窗下摆着几盆兰草,透着书香门第的雅致。

那日清晨,河面雾气未散,朝阳的金晖穿透薄雾,将王家庄三十余户人家的茅草屋顶染成一片暖色。

王仁青站在自家庭院里,听着屋内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悬了一夜的心终于落下。

“是个郎君!”

产婆笑着报喜,“哭声洪亮,将来必是条好汉子!”

王仁青小心翼翼接过裹在襁褓中的儿子,见那孩子虽瘦小,却眉目清秀,一双黑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他心中欢喜,却又泛起一丝忧愁。

这乱世之中,添丁进口本是喜事,可又多一张嘴吃饭,生计又艰难几分。

“便叫元宝吧。”

王仁青轻抚婴儿细软的发丝,眼中满是慈爱,“不求大富大贵,只愿一生平安顺遂。”

王家祖上也曾显赫过。

王仁青的曾祖父在前朝为官,至祖父这一代家道中落,迁到这洛水河畔的王家庄,以耕读传家。

如今虽只剩三间茅屋、半亩薄田,但王仁青仍守着满架书卷,白日下地劳作,夜晚挑灯苦读,保持着读书人的体面。

小元宝便在洛水的涛声中一日日长大。

每日清晨,鸡鸣三遍,洛水上升起薄雾。

李氏早早起身,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融入晨雾之中。

王仁青则提着水桶到菜园浇水,那半亩菜地里种着苋菜、荆芥、茄子、韭菜、油菜,边上还搭着黄瓜和胡豆架。

小元宝两岁时,摇摇晃晃地跟在父亲身后,学着他的样子用小手捧水,结果把自己淋得浑身湿透。

王仁青也不恼,只笑着将他抱到一旁晒太阳。

“阿爷,虫虫。”

小元宝指着菜叶上的青虫咿呀学语。

“这是菜虫,吃我们的菜叶呢。”

王仁青耐心解释,“但它长大了会变成蝴蝶,传播花粉,让菜开花结果。”

小元宝似懂非懂地点头,黑亮的眼睛追随着菜园里飞舞的蝴蝶。

王家虽清贫,但李氏持家有道。

她将在河边采来的苇叶编成席子,拿到市集上换些盐巴;将多余的菜蔬分给邻居,换来一篮鸡蛋;还将王仁青写废的字纸仔细收集,反面用来教小元宝认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三岁的小元宝呀呀的跟着母亲念《千字文》,小手比划着字的笔画。

傍晚时分,洛水河畔最是热闹。

打鱼的张伯摇着小船归来,船头挂着银光闪闪的鱼儿;砍柴的李叔背着柴捆从山上下来,哼着乡间小调;田间劳作的人们陆续回家,互相招呼着明天的农事。

王仁青常带着小元宝在河边散步,指着西沉的落日教他念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阿爷,青海头在哪?”

小元宝仰头问。

“在洛水的西北边,更远的地方。”

王仁青深沉的回忆起三年的军营所见。

战乱的惨不忍睹,太平岁月的悠静祥和,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交织在脑海中。

用胡茬子扎了扎儿子的脸,将他扛在肩上,“等元宝长大了,阿爷带你去看看,那里的花儿,好美……好美。”

小元宝在洛水的涛声中一日日长大。

每日清晨,他跟着父亲到菜园浇水,看母亲在灶前忙碌;午后,他坐在门槛上,看父亲读书临帖;傍晚,他跑到河边,看渔舟唱晚,白鹭翩飞。

王仁青虽只是个乡下秀才,却守着满架书卷,白日下地劳作,夜晚挑灯苦读,保持着读书人的体面与风骨。

“阿爷,为什么我们要读书?”

三岁的小元宝歪着头问。

王仁青放下手中的《论语》,将儿子抱到膝上:“读书可以明理,可以知古今,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元宝似懂非懂,但父亲说话时眼中的光芒,却深深印在他心里。

那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

才过处暑,洛水两岸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披上金黄。

小元宝蹲在河滩上。

“元宝,莫玩水!”

河岸上传来母亲的声音。

小元宝抬头,看见母亲正站在院门口的桑树下朝他招手。

她身后升起袅袅炊烟,与远处洛阳城方向的黑烟交织在一起,在天边形成一幅诡异的图画。

“就来!”

小元宝脆生生应道,迈着小短腿爬上河堤。

王家小院坐落在洛水东岸三里处的王家庄。

三间茅屋,一圈篱笆,屋檐下挂着成串的干椒和苞米。

小元宝跑进院子时,父亲王仁青正坐在石磨旁,就着傍晚最后的天光读书。

阿爷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不但会读书写字,还会编各种好玩的东西。

村里别的孩子都羡慕他有个这么好的阿爷。

“举高高喽,举高高喽”,王仁青慈爱的把小家伙举过头顶。

小元宝坐在父亲肩头,看着夕阳将洛水染成金红色,河面上渔舟唱晚,白鹭翩飞。

他觉得这是世上最美的景色。

这年夏天特别炎热,洛水也褪去了往日的汹涌,变得温顺平和。

"元宝,慢些跑!

"七岁的小丫气喘吁吁地跟在弟弟身后,两条小辫子在阳光下跳跃。

三岁的小元宝赤着脚在河滩上奔跑,笑得像只欢快的小鹿。

他突然蹲下身,指着沙滩上的小洞:"阿姐,螃蟹洞!

"小丫赶紧跑过来,拉住弟弟的手:"莫掏!

当心夹着手!

"她从衣兜里掏出半个麦饼,掰了一小块塞进洞里,"这样它就自己出来啦。

"两个孩子屏息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小螃蟹果然探头探脑地爬出来,钳子夹着麦饼屑。

小元宝兴奋地拍手,却不敢靠近。

小丫熟练地用草茎逗弄螃蟹,一边对弟弟说:"阿娘说,螃蟹横着走,是因为它生来就带着盔甲,太重了走不动。

"她突然压低声音,"就像东征的官兵,穿着铁甲,走路也哐当哐当的。

"小元宝似懂非懂地眨着眼睛。

他忽然看见河边漂来一朵小花,便蹒跚着要去捞。

小丫急忙拉住他:"莫去!

水深!

"她西下张望,找来一根长树枝,小心地将小花拨到岸边。

小元宝捡起湿漉漉的花朵,宝贝似的捧在手心。

"给阿姐戴。

"他踮起脚,要把花插在姐姐鬓边。

小丫笑着蹲下身,让弟弟把花插在她乱糟糟的小辫里。

阳光洒在两个孩子的身上,仿佛给这贫瘠的河滩镀上了一层金光。

"阿姐最好看。

"小元宝歪着头欣赏自己的杰作。

小丫捏捏弟弟的脸蛋:"元宝才最好看。

走,回家看阿娘做了什么好吃的。

"她拉起弟弟的手,两个小小的身影沿着河岸慢慢往家走。

小丫一边走一边唱:"洛水清,洛水长,洛水岸边是家乡...…麦苗青,麦穗黄,炊烟升起盼归郎...…"小元宝跟着咿呀学语,虽然唱得不成调,却开心得眼睛眯成了缝。

快到家时,小丫突然从衣兜里掏出个草编的蚱蜢:"喏,给你的。

"小元宝惊喜地接过,爱不释手地把玩。

"阿爷教我编的。

"小丫有些得意地说,"等元宝再大些,阿姐也教你。

"王仁青站在院门口,看着儿女归来的身影,眼中满是温柔。

他接过扑进怀里的小元宝,对小姑娘笑道:"小丫又带弟弟去玩了?

真是个好阿姐。

"小丫害羞地低下头:"阿爷,我该回家帮阿娘做饭了。

"说罢蹦跳着往院子里跑去。

李氏从灶房出来,擦着手上的面粉:"这两个孩子,整天形影不离的。

"她弯腰抱起儿子,"元宝又缠着阿姐玩了吧?

"小元宝举着草蚱蜢给母亲看,嘴里嘟囔着:"阿姐好,给元宝编蚱蜢。

"王仁青轻抚儿子的头:"小丫那孩子,自己才七岁,却像个大人似的照顾元宝。

"他望向院落,轻叹一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晚饭后,小元宝赖在父亲怀里不肯下来。

王仁青便抱着他坐在院子里乘凉,指着天上的星星教他认:"那是北斗星,像不像个勺子?

"小元宝忽然问:"阿爷,东征是什么?

为什么阿姐说官兵哐当哐当?

"王仁青一愣,与妻子对视一眼。

他沉吟片刻,轻声道:"东征就是...很多人穿着重重的盔甲,去很远的地方打仗。

""为什么打仗?

""因为...…皇上让他们去。

""皇上是谁?

"王仁青一时语塞。

三岁孩童的问题,有时比圣贤书还难回答。

“娘,阿姐说,皇上是最大的官,皇上有白馍馍吃。

咯咯!

孩儿最爱吃白馍馍了。

等孩儿长大了,也当官。

让阿爹阿娘阿姐有白馍馍吃。”

李氏接过儿子,柔声道:"中,中,中!

元宝还小,等元宝长大了咱家顿顿吃白馍馍。

现在该睡觉了。

"她哼起温柔的摇篮曲,小元宝渐渐合上眼睛,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草编的蚱蜢。

夜深了,王仁青却毫无睡意。

他走到院中,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涌起莫名的不安。

乱世的阴影正在逼近,这洛水畔的宁静童年,还能持续多久?

他不知道,此刻熟睡的小元宝,正梦见和白鹭一起飞翔,飞过金色的麦田,飞向蔚蓝的天空。

而命运的齿轮,己经开始缓缓转动。

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终究被乱世的铁蹄踏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