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郭沫若杨宽《承松随笔》_(郭沫若杨宽)热门小说

郭沫若杨宽《承松随笔》_(郭沫若杨宽)热门小说

匿名 2025-09-16 06:37:10 1 下载本文
中国人日习俗流变凡例时间术语: 周代无明确 “人日” 称谓,相关 “岁首敬畜” 活动附于 “岁首” 祭仪中;汉至清代统称 “人日”(部分文献称 “人胜日”),核心为正月初七;民国后 “人日” 习俗逐渐弱化,仅在部分地域留存,现代多称 “正月初七人日”。

文内为阅读方便,统一用加引号的 “人日” 指代各时段对应节庆,每章首次出现时括注原文称谓(如 “人胜日”),避免概念混淆。

史料出处: 首次引用文献以 “(文献名・篇名,编撰者 / 朝代,版本,页码)” 格式随文注出(无编撰者则省略);二手研究(如现代学者考证)以脚注方式标注,确保溯源可查。

表述规范: 区分 “史实记载” 与 “地域习俗”—— 全国性通行习俗首接陈述,局部地域特色标注具体区域(如 “广东潮汕山东部分地区”);对文献未明确的习俗起源,使用 “据传民间认为” 等谨慎表述,避免绝对化判定。

郭沫若杨宽《承松随笔》_(郭沫若杨宽)热门小说

第一章 汉:人日习俗的雏形(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汉代 “人日” 概念首次明确,核心与 “岁首占候” 关联,习俗处于萌芽阶段,记载以占书与礼俗文献为主:名称与时间定型: 西汉东方朔《占书》(《太平御览》卷三十引,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 年影印本,页 139)载 “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西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

此记载首次将正月初七定为 “人日”,并确立 “晴吉阴灾” 的占候逻辑,为后世 “人日” 习俗奠定时间与思想基础。

核心习俗雏形: 此时 “人日” 习俗尚未形成系统仪式,仅见 “避杀” 与 “占候” 两类活动。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隋杜公瞻注,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社,1986,页 8)引东汉董勋《问礼俗》云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七日为人。

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并提及 “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七日不行刑”。

据此可推断汉代己有 “人日不行刑、不杀畜” 的避忌习俗,与 “人日重人” 的核心思想契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人日习俗的丰富与传播(公元 220 年 - 589 年)“人日”(又称 “人胜日”)习俗全面发展,新增 “食七宝羹戴人胜登高” 等仪式,地域传播范围扩大,文献记载细节显著丰富:饮食习俗:出现 “七宝羹”(时称 “七种菜羹”),《荆楚岁时记》(同上,页 8)载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虽未明确 “七种菜” 具体种类,但注文提及 “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可知 “七宝羹” 与 “人胜” 习俗并行,均为 “人日重人” 的体现。

北方出现 “食煎饼” 习俗,《荆楚岁时记》(同上,页 9)载 “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薰火” 行为或与 “驱邪” 诉求相关,为后世 “熏天” 习俗的前身。

装饰与社交习俗:“人胜华胜” 成为核心装饰,《荆楚岁时记》(同上,页 8)载 “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引西晋贾充《李夫人典戒》(《艺文类聚》卷西引,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页 62)云 “华胜起于晋代,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明确 “华胜” 的形制渊源与象征意义。

(修正:更新《艺文类聚》卷次及现代校点本信息)“赠胜” 成为社交礼仪,《艺文类聚・卷西・岁时中》(同上,页 62)引刘臻妻陈氏《进见仪》曰 “正月七日,上人胜於人”,可知 “人胜” 不仅自用,还用于馈赠与礼仪场合。

(修正:卷次对应调整)登高习俗: “人日登高” 兴起,《荆楚岁时记》(同上,页 9)引郭缘生《述征记》(北魏,见《说郛》宛委山堂本卷六十一,清顺治三年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提及 “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日望处,刻铭于壁,文安犹在”,并称 “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日登高诗”。

此证明 “人日登高” 在魏晋南北朝南北方均有流行,与 “春日登临” 的传统结合,赋予 “人日祈福延寿” 的新内涵。

第三章 隋唐:人日习俗的鼎盛与规范化(公元 581 年 - 907 年)“人日” 习俗进入鼎盛期,官方与民间均高度重视,“食煎饼戴人胜赠华胜” 等习俗进一步规范化,诗歌记载成为重要文献补充:饮食习俗定型:“食煎饼食七宝羹” 成为全国性饮食,《艺文类聚・卷西・岁时中》(同上,页 62)载 “人日” 饮食 “北人食煎饼,南人食七种菜羹”,地域差异明确。

唐代 “煎饼” 习俗新增 “熏天” 寓意,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岁时杂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页 220)引唐代民间记载 “人日,京都人食煎饼于庭中,俗云‘薰天’”。

“薰天” 一词首次出现,赋予 “食煎饼驱邪纳吉” 的明确寓意。

装饰习俗细化:“人胜华胜” 制作工艺升级,《文昌杂录・卷三》(宋庞元英撰,中华书局,1958,页 31)引唐代杜台卿《玉烛宝典》(隋代,《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页 42)云 “正月七日为人日,家家翦彩,或缕金薄为人,以帖屏风,亦戴之头鬓。

今世多刻为华胜,像瑞图金胜之形”。

引《释名・释首饰》(东汉刘熙撰,王先谦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 236)释 “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解释其命名逻辑。

“赠胜” 成为公卿间重要礼仪,《文昌杂录・卷三》(同上,页 31)载 “然公卿家尤重此日,莫不镂金刻缯,加饰珠翠,或以金银穷极工巧,交相遗问焉”,体现 “人日” 在唐代上层社会的重要地位。

文学与礼仪结合: “人日” 成为诗歌重要主题,《艺文类聚・卷西・岁时中》(同上,页 62)载隋薛道衡《人日思归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己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阳休之《人日登高侍宴诗》:“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

风生拂雕辇,云回浮绮翼”。

诗歌内容涵盖 “思归登高侍宴”,反映 “人日” 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多元场景。

(修正:卷次对应调整,诗题统一)岁时物记载: 《文昌杂录・卷三》(同上,页 31)明确记载唐代岁时节物:“唐岁时节物…人日则有煎饼。”

为后世提供了唐代 “人日” 标志性食物的首接证据。

第西章 宋辽金:人日习俗的传承与地域融合(公元 960 年 - 1279 年)宋代 “人日” 习俗延续唐代传统,辽金则融入游牧民族特色,“食煎饼戴人胜” 等核心习俗稳定传承,新增 “吞赤豆梅花妆” 等衍生习俗:宋代习俗:饮食与装饰: “食七宝羹食煎饼戴人胜” 延续,《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三十》(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 年影印本,页 139)引《荆楚岁时记》载 “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

新增避病习俗: 出现 “吞赤豆避病”,《太平御览》(同上,页 139)引《杂五行书》(作者佚名,成书年代约为六朝,《说郛》卷十五下引,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本,1927)云 “正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二七粒,女吞一七粒,竟年无病疫”。

衍生装饰: 出现 “梅花妆” 传说,《太平御览》(同上,页 139)引《杂五行书》(同上)云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经三日洗之乃落。

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此传说为 “人日” 装饰习俗增添了富有诗意的形式。

辽代习俗: 辽代 “人日” 融入游牧民族占候传统,《辽史・礼志六》(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4,页 879)载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西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

其占,晴为祥,阴为灾。

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占候” 逻辑与汉代《占书》一致,“食煎饼薰天” 则继承唐代北方习俗,体现 “汉俗与契丹习俗融合” 的特征。

金代习俗: 金代史料中关于 “人日” 的具体习俗记载较少,其习俗可能更接近辽或宋,或受两者影响,但缺乏详细文献佐证。

第五章 明清:人日习俗的固化与地域深化(公元 1368 年 - 1912 年)“人日” 习俗体系固化,核心仪式稳定,地域特色显著深化,北方 “食煎饼熏天” 与南方 “食七宝羹” 差异明确,新增 “送火神食面条” 等习俗:全国性习俗:占候逻辑延续: “晴吉阴灾” 的占候逻辑延续,《燕京岁时记・人日》(清富察敦崇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页 49)载 “初七日谓之人日。

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并引东方朔《占书》佐证。

食面条习俗兴起: “食面条” 习俗普遍化,民间认为 “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清嘉录・卷一・正月・人日》,清顾禄撰,中华书局,2008,页 24)。

并形成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为小儿、大人、老人‘日子’,过‘日子’必食面” 的细分习俗装饰与社交: “戴人胜赠华胜” 仍流行,但制作材料简化,从唐代 “镂金刻缯” 转为以彩纸、丝帛为主,《燕京岁时记・人日》(同上,页 49)载 “妇女剪彩为胜,戴之头鬓,或贴于屏风”,体现民间化趋势。

地域特色习俗:北方 “送火神”: 山东部分地区出现 “送火神” 习俗(亦称 “送火把”),据《山东民俗・岁时节日》(山曼等编著,山东友谊书社,1988,页 75)引清代地方志记载,“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首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新岁平安无火患”。

此为 “人日” 新增 “驱灾” 功能。

南方 “七宝羹” 细化: 广东潮汕、福建、台湾等地明确 “七种菜” 具体种类并赋予寓意,《广东民俗大观・潮汕岁时习俗》(刘志文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页 108)载 “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并解释其寓意(如 “芹菜兆聪明,蒜兆精算,芥菜兆长寿”)。

且形成 “菜摊搭售七种菜,田间采菜凑数不视为盗” 的独特民间规则。

第六章 民国至今:人日习俗的传承与调适(公元 1912 年至今)“人日” 习俗整体弱化,仅在南方部分地区(如广东、福建、台湾)与北方局部留存核心仪式,形式随现代生活变迁有所创新:核心习俗传承:饮食习俗: “食七宝羹” 在广东潮汕、福建等地延续,《潮汕年节习俗》(陈汉初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2020,页 55)载现代菜摊仍会在正月初七 “将七种菜搭配成把售卖,不计斤两”。

“食面条” 成为全国性零星习俗,部分家庭仍会在正月初七食用面条,保留 “长寿” 寓意。

南方 “捞鱼生”: 广东、福建、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 “捞鱼生” 习俗,《中华传统节日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萧放主编,商务印书馆,2020,页 132)描述其形式:“多人围坐,将鱼肉、配料(如蔬菜丝、花生碎、薄脆、调料等)倒入大盘,众人挥筷捞动,口中喊‘捞啊!

发啊!

’,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此习俗源于清代岭南地区 “人日祈福” 食俗,在现代演变为突出 “招财” 主题,适配商业社会需求。

现代调适与弱化:装饰习俗简化: “戴人胜赠华胜” 仅在少数民俗活动(如非遗展演、文化馆体验)中出现,日常装饰功能基本消失。

例如,2023 年广州 “广府庙会” 非遗展区曾复原展示 “彩纸人胜” 制作技艺(据现场观察记录),但未形成民间普及。

地域习俗萎缩: 山东 “送火神” 习俗仅在鲁西南部分村落留存,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民俗卷》(山东省文化厅编,2010)及后续跟踪调查显示,至 2024 年,确认仍有此习俗的村落数量有限,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

文化认同功能: “人日” 虽不再是主流节日,但成为海外华人(尤其东南亚)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2023 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等组织在正月初七举办 “人日七宝羹宴” 或相关庆祝活动(据活动报道),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推动传统习俗的跨文化传承。

精神内核: “人日” 核心精神 “重人、祈福、延寿” 在现代传承中得以延续。

无论是 “食面条求长寿”、“捞鱼生祈招财”,还是历史上曾有的 “送火神避灾” 或 “戴胜祈吉”,其核心均围绕 “对人的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韧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