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时空小说重生七九老娘要单飞张志远赵冬梅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重生七九老娘要单飞张志远赵冬梅

重生七九老娘要单飞张志远赵冬梅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重生七九老娘要单飞张志远赵冬梅

匿名 2025-09-17 08:08:14 1 下载本文

1 重生睁眼悔前生一九七九年,初春。北方农村刚解冻不久,屋檐下还挂着冰溜子,在午后的阳光下滴着水,敲在院中的搪瓷盆里,发出单调的声响。赵冬梅睁开眼,愣了半晌。

昏黄的阳光透过老旧的木格窗棂照进来,在坑坑洼不平的泥土地上切割出几块光斑。

空气中弥漫着老房子特有的潮气,混杂着炕烟和草药的味道。她不是死了吗?

死在二十一世纪某家养老院的病床上,身边空无一人。护士发现时,她的身体已经凉透了。

赵冬梅挣扎着坐起身,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重生七九老娘要单飞张志远赵冬梅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重生七九老娘要单飞张志远赵冬梅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布满老茧和皱纹,但还不像后来那样干枯得如同鸡爪。

墙上挂着一本泛黄的老黄历,上面赫然印着“1979年3月17日”。她重生了?

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她刚满六十岁那年?“妈,您醒啦?”门外探进一个脑袋,是她的大儿媳王秀英,脸上堆着笑,眼里却没什么温度,“刚熬好的药,趁热喝了吧。

”赵冬梅盯着那碗黑乎乎的汤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上辈子就是这年春天,她生了一场大病,从此身体垮了下去。三个儿子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多承担养老责任。

最后她被送到老二家,因为老二媳妇最能算计,答应接手她,条件是把她那点积蓄和每月退休金全都上交。退休金?赵冬梅忽然想起来,她是村里少有的几个有退休金的老人。年轻时她在公社粮站做过十几年临时工,后来政策变了,每月能领十五块钱。在这猪肉才七八毛一斤的年代,十五块钱不是小数目。

正是这十五块钱,让三个儿子既舍不得放手,又互相猜忌。“妈,喝药啊。”王秀英催促道,把药碗又往前递了递。赵冬梅接过碗,却没有立即喝。她记得上辈子喝了这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后来才知道大儿媳为了省钱,抓的都是最便宜的药效差的药材。“放着吧,我待会喝。”赵冬梅把碗放在炕头的小桌上,“老大呢?”“下地去了,说是要赶紧把春耕的活儿干完。”王秀英眼睛滴溜溜转了一圈,“妈,您看您这病也拖了这么久了,家里的钱......”赵冬梅心里冷笑一声。

上辈子她就是太老实,一辈子为子女付出,总觉得亏欠他们。病了怕花钱,硬撑着不肯去县医院;分家时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儿子们,自己只留了间最破的老屋;甚至连丈夫的抚恤金,也都贴补给了儿子们娶媳妇。结果呢?

等她老了,干不动了,三个儿子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多养她一天。最后她被送进养老院,几年里儿子们来看她的次数屈指可数。“钱的事不用你操心。”赵冬梅淡淡道,“我还有点积蓄,明天我自己去县医院看看。”王秀英顿时急了:“那怎么行!

县医院多贵啊!李大夫开的药挺好的,再吃几服肯定能好。”“李大夫要真好,我这病能拖一个月不见好?”赵冬梅瞥了她一眼,“你去忙吧,我歇会儿。

”王秀英张了张嘴,似乎没想到婆婆会这么直接地反驳她,愣了片刻才不情不愿地出去了。

赵冬梅慢慢躺回炕上,望着被烟熏得发黑的房梁,思绪万千。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但对于这个北方小村庄来说,变化才刚刚开始。

土地承包责任制还没完全推行,大家还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村里只有一部手摇电话,电报要跑到镇上才能发。买东西不仅要钱,还要票证——粮票、布票、油票......但对赵冬梅来说,这是个充满机会的年代。

她比任何人都多活了四十多年,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她知道明年土地就会包产到户,知道再过几年就会有乡镇企业崛起,知道将来个体经济会被鼓励,知道哪些东西会涨价哪些会贬值......最重要的是,她知道她那三个儿子都是什么货色。老大张志强看似老实,实则耳根子软,完全被媳妇王秀英拿捏。王秀英精于算计,总想从她这里多捞点好处。

老二张志刚是村里会计,肚子里有点墨水,也最会耍心眼。老二媳妇李红梅是供销社售货员,眼界高着呢,压根看不起农村出身的婆婆。老三张志远最得她宠爱,却也最不争气。

整天游手好闲,想着一步登天,后来果然跟着一帮人搞什么“大生意”,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债。上辈子,赵冬梅把自己的积蓄都搭进去给老三还债,结果老三媳妇还嫌她给得不够多,不够快。“既然重活一世,我再也不做那个任劳任怨、被子女牵着鼻子走的老糊涂了。”赵冬梅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她端起那碗药,悄悄走到门口,顺着门缝倒了出去。第二天一早,赵冬梅不顾大儿媳的阻拦,执意要去县医院。“妈,去县里得多花钱啊!再说您这身子骨,哪经得起颠簸?”王秀英挡在门前,一副为你好的表情。“是啊妈,秀英说得对。

”大儿子张志强蹲在门槛上抽旱烟,闷声附和道。赵冬梅不理他们,自顾自地收拾着东西:“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清楚。你们要真孝顺,就去找队长借个驴车送我去县里。”王秀英顿时不说话了。借驴车得花钱,还得欠人情,她可舍不得。最后还是赵冬梅自己拎着个小布包,步行去了村口,正好遇上赶驴车去县里办事的邻居老陈头,搭了个顺风车。县医院比记忆中的还要简陋,但比起村里的赤脚医生,已经好太多了。检查下来,原来是肺炎拖久了,再晚来几天恐怕就转成慢性病了。赵冬梅抓了药,又特意去供销社转了转。

供销社里货物琳琅满目,肥皂、毛巾、暖水瓶、搪瓷缸子......这些都是紧俏货,要凭票购买。赵冬梅摸摸口袋里那几张票证,心里有了打算。回去的路上,她特意让老陈头在公社门口停了一下。“老陈大哥,麻烦你等我一会儿,我进去办点事。

”公社办公室里,几个干部正在开会。赵冬梅一眼就认出了公社书记老周,上辈子老周后来升到了县里,是个能干实事的好官。“周书记,我想咨询个事。

”赵冬梅壮着胆子走上前。老周抬头,见是个老太太,和气地问:“大娘有什么事?

”“我听说政策允许个体经营了,我想问问,要是想开个小卖部,需要什么手续?

”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个干部都惊讶地看着她。这也难怪,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才刚开始,个体经济还是新鲜事物,更别提是个农村老太太想来咨询了。

老周愣了片刻,忽然笑了:“大娘思想很进步啊!是有这个政策了,不过具体细则还没下来。

您怎么想到要开小卖部?”赵冬梅早就想好了说辞:“我老伴走得早,就留下我一人。

儿子们都成家了,我也不能总靠他们养着。我们村离供销社远,大家买点东西都得跑老远,我就想着在村里开个小卖部,方便大家,也能挣口饭吃。”老周点点头,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大娘有这个想法很好!等具体政策下来了,我第一个通知您。

”回去的驴车上,赵冬梅心里已经有了全盘计划。上辈子她活得憋屈,一辈子为子女付出,最后却落得个无人送终的下场。这辈子,她要及时止损,为自己而活。她知道不久之后,票证制度就会逐步取消,商品经济会蓬勃发展。她要多攒点本钱,抓住第一波机会。

至于那三个“白眼狼”儿子,她不会再像上辈子那样有求必应了。回到家里,天已经擦黑。

刚进门,就看见三个儿子和儿媳都坐在屋里,脸色都不太好看。“妈,您去哪了?

这么晚才回来!”老二张志刚率先发难,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听说您要去公社咨询开小卖部?这么大年纪了,折腾什么呀!

”老三张志远嗤笑一声:“妈,您就别异想天开了!开小卖部是那么容易的事吗?需要本钱,需要货源,您有什么?”王秀英插话道:“妈,您要是手里有余钱,不如先帮衬帮衬我们。

志强想买辆自行车,下地干活也方便不是?”赵冬梅冷眼看着这一张张嘴脸,忽然笑了:“我的钱,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开小卖部怎么了?我还能动弹,凭什么不能自己挣钱?”“您挣钱?别赔本就不错了!”老三媳妇撇嘴道,“到时候亏了本,还不是要我们填窟窿?”赵冬梅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子女:“今天我把话撂这儿:我的钱我自己支配,以后你们谁都别想打主意。我活着不用你们养,死了也不用你们送终!”屋里顿时鸦雀无声,几个子女面面相觑,仿佛不认识这个一向温和顺从的老母亲。“妈,您这是说的什么话......”老大张志强讷讷道。“人话!”赵冬梅斩钉截铁,“从今天起,我要过自己的日子。你们要是还认我这个妈,就常回来看看;要是不认,就当我白养了你们一场!”说罢,她不再看子女们震惊的脸色,径直走进里屋,“砰”的一声关上了门。门外传来儿子儿媳们的嘀咕声,但没人敢大声反驳。

赵冬梅靠在门板上,长长舒了一口气。第一仗,算是打响了。重生后的新人生,正式开始。

2 暗中布局巧经营赵冬梅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开始张罗开小卖部的事。

她先去找了村长张富贵。张富贵是她的远房表侄,平时还算客气。“富贵啊,婶子想跟你商量个事。”赵冬梅把一包刚从县里买的大前门香烟放在桌上,“我想把临街的那间老屋收拾出来,开个小卖部。

”张富贵惊讶地看着那包香烟——这可是稀罕物,一般人家抽不起。“冬梅婶,您这是......”“政策允许了,公社周书记都点头了。”赵冬梅淡定地说,“我也不白用村里的房子,每月交租金。”张富贵沉吟片刻。村里确实缺个卖东西的地方,大家买点盐酱醋都要跑老远到供销社去。再说赵冬梅是军属,老伴张大山抗美援朝时牺牲了,村里一直对她多有照顾。“租金就不用了,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张富贵最终说,“不过进货的路子您有吗?”赵冬梅笑了:“这您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她当然有办法。

上辈子她记得县里很快会成立批发市场,允许个体户直接进货。而且她知道哪些商品紧俏,哪些利润高。接下来的日子,赵冬梅忙得脚不沾地。

她先是把老伴的抚恤金取了出来——这笔钱上辈子她舍不得花,最后都被儿子们以各种理由“借”走了,一分没还。然后用这笔钱,她悄悄去了趟县城。

凭着记忆,她找到刚刚开放的批发市场,进了第一批货:食盐、酱油、肥皂、火柴、香烟、糖果和一些学习用品。

这些看似普通的日用品,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农村却是硬通货。特别是香烟和糖果,简直是供不应求。回来的路上,赵冬梅还特意绕道去了邻村,找到有名的老木匠,订做了一套玻璃柜台和货架——这可是新鲜玩意儿,村里人见了准眼馋。

这一切赵冬梅都是悄悄进行的,没让儿子儿媳们知道。她知道,一旦走漏风声,那三家准会来闹事。果然,小卖部开业前一天,老三张志远不知从哪听来了消息,气冲冲地找上门来。“妈,您真要把我爸的抚恤金拿去开小卖部?

那是用我爸的命换来的钱啊!”张志远站在院子里,声音大得左邻右舍都能听见。

赵冬梅正在整理货物,头也不抬:“你爸的抚恤金,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您糊涂啊!

”张志远急得直跺脚,“那些钱够您舒舒服服过好几年了,何必折腾?要是赔了怎么办?

”“赔了也不用你管。”赵冬梅冷冷地说,“倒是你,整天游手好闲,也不找个正经事做。

我告诉你,以后别想从我这里拿一分钱!”张志远被噎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

他确实打着主意,等母亲开了小卖部,他就常来“蹭”点烟酒。“妈,您怎么能这么说?

我是您儿子啊!”“哦?现在知道是我儿子了?”赵冬梅直起身,拍拍手上的灰,“上次我病得快死了,怎么没见你这么关心?”张志远哑口无言,悻悻地走了。第二天,赵冬梅的小卖部正式开业。没放鞭炮,没搞仪式,只是在门口挂了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便民小卖部”五个大字。但新鲜感还是让村民们蜂拥而至。

大家好奇地打量着明亮的玻璃柜台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冬梅婶,这肥皂怎么卖?” “大娘,来包经济烟!” “有火柴吗?给我来两盒!

”赵冬梅忙而不乱,一边收钱拿货,一边暗暗记下哪些货卖得快需要补货。

她特意把香烟和糖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两样利润最高。

她还进了些小孩子喜欢的玻璃弹珠和橡皮筋,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很吸引人。第一天下来,赵冬梅数了数收入,竟然有十五块多毛利润!抵得上她一个月的退休金了。更让她高兴的是,

猜你喜欢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