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优质16篇)
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为了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一1、明白倒叙的特点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倒叙的方法,能运用倒叙进行作文。 明白倒叙的特点,学习倒叙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与学生上次的学习情况作对比,总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 1、《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倒叙。 3、小结:学生现在对倒叙的认识情况。 二、认识倒叙 1、ppt出示倒叙的定义。 2、播放微课,生动的认识倒叙。 3、ppt出示倒叙流程。 4、结合课文《燕子专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理解倒叙及倒叙的好处。 5、总结倒叙的好处:文章开头适当地运用倒叙: (1)、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3)、还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文章叙述也生动,结构也曲折多变。 三、学习倒叙的写法 1、睹物回忆法 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 举例说明 2、对比回忆法 由对比冲突引出矛盾 举例说明 3、情境回忆法 由描绘情境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4、抒情回忆法 由直抒胸臆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一写你父母对你的爱吧! 五、作品展示。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二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学习“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识字,培养想象力。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整体感知。 1、借音自读课文,一节一节地读,再连起来读。 2、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读准。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纠正读音。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小组合作,轮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回忆课文内容 二、背诵,诵中感悟 1、谁能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背。指名背。 三、书写,学会生字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3、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互相说说。教师指导书写,再独立书写。 四、识词、积累运用。 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你从这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把你最喜欢的选几个填在花篮里。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再小结全文。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三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堂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_____”,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交流,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秋天的雨》。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 体会。 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 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 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四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边读边想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五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对读、赛读感受一家人对大海的爱,理解海的气息塑造了“我”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课文。 ppt课件。 视频短片。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大海的视频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入课题《海浪》。 二、新授。 1、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诗的格式和以前学习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2、向学生介绍阶梯式诗体。 3、学生自读诗歌,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4、课件出示4个生字,指名认读、组词说识记方法。 5、指名读文,同时思考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 6、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师相机板书:爸爸、妈妈、我。 7、爸爸用了什么方式?(录音)那你能说说爸爸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声音)。 过渡语:是啊,那海浪是个多变的家伙,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怎能不喜欢呢?下面我们伴着海浪声,读第一小节来感受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出示配有海浪声的图片)。 8、那么妈妈用了什么方式?她又钟情于海浪的哪个方面呢?(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说明妈妈喜欢看海浪)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看到些什么呢?(生自由说)师:同学们说的很美,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海景图,些看吗?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向学生展示海边图片)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美)那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指名读)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课件出示“把海浪在他(她)的里。”)让学生说句子。 过渡:那么作者呢?(齐读3、4、5小节)。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相信你们都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并从中得到了勇气。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读出你的斗志昂扬,独处你的远大理想。(指名读3、4、5小节)。 三、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读诗歌(男1、3小节,女读2、4小节,齐读第5小节)。 2、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3、试着背诵全诗。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课件出示课后题)。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大海吗?(生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你们愿意记住他们吗?(出示词语)让同学们抄写到积累本上。 小结:大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分享,现在让我们乘着海浪,再次感受作者对大海的深深眷恋。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伴随海浪音乐)。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些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海浪。 爸爸——“录”妈妈——“照” 我——“学” 深沉、坚毅、无穷无尽······。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六认识8个认读字。 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方式。 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方式。 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一、导入。 板书:国宝金丝猴 问: 1、你见过金丝猴吗?它长的什么样? 2、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自学课文,看看书中介绍了关于金丝猴的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如有不懂的词,请借助字典理解。 (二)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 (一)自学提示: 1、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二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金丝猴的那些知识? 3、三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二)自学情况交流。 1、自学字词情况: 腹部、乳白色夺目、高雅华贵、忍耐 惧怕、酷暑、幼芽、拒绝、率领 砍伐、仅仅、赠给、逼人、逃之夭夭 (三)朗读课文,解答问题。 填表: 样子 食物 敌害 (四)读一读有关的段落。 四、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 (一)说一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讨论明确:金丝猴浑身是宝,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只有在我国才能看到。 (二)补充材料: (三)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面临灭绝,打算怎样保护它们? 五、总结。 (一)现在大家有什么最想说的话? (二)选做:设计以金丝猴为内容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国宝金丝猴 样子 食物 敌害 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阅读,能够基本的理解课文。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七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八教学目标: 1、学会10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能摘录并积累相关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5、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集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和美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相应的词句。 5、汇报。读一读画下的句子。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1)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勒嵌且嚼 (3)重点指点字形:锡腾嚼 2、出示生词:欢腾矫健飞翔安闲马驹内蒙古偶尔牵牛花锡林郭勒一碧千里 (个别读、小组间互相检查读一读。) 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三、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己默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自读,已经画出的语句。 四、练习。 1、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2、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摘录并积累相关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授: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指名回答: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2、结合练习题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同桌讨论讨论:草原上有()、()、()、()、()、()。 3、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尝试背诵。 5、小组互相背诵。 三、作业: 1、按要求从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摘录词语。 2、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一篇小短文。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九教学目标: 1: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的进行习作。 2.明确写作要求及思路,激发写作的兴趣。 3.增强对学生们对文化古迹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做到语言通顺、内容具体。 如何明确写作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你们旅游时最想去的是哪里?老师这里有几个特别好的去处,谁想跟着我一起去? 1、胡新宇笔下的笔架山 2、王思维笔下的长城 3、聂立雯笔下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4、请导游(学生本人)来带我们先领略一下这些名胜古迹。 1、指名写的好的同学谈习作体会,在习作时该注意的问题。 2、听了他们的总结你学到了什么?以后在写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3、屡清思绪,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拟定。 学生自读、其他同学赏析 交流、评论,说一说他们的习作哪里写的好。 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到原因,全班交流写作心得。 板书设计: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取了自学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习作经验,再进行小组、全班的交流写作心得。这样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会更有帮助。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1.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从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小黑板、生字卡、灯片。 2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高老师用和“我”约定的秘密,让“我”找到自信,并“照亮我快乐的童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一个关于自信的故事。板书课题:自信。 2.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感知课文。 1.读好一文章有什么要求?(正确、流利。)怎样才能读得正确、流利?(眼到、口到、心到。)哪些地方反复读?(难读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教师巡视。 3.表扬读书认真的学生,出词卡投影,指定三个学生读,准备后齐读。特别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读音。 a组: 肤色关键货车是否基础惊讶 b组: 著名一窝蜂一件事兴高采烈 色彩艳丽肤色拖惊讶 4.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观察b组中带点的生字,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与熟字比较,记字形:蜂——峰:“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 加一加:“月”加“夫”,肤色的“肤”。 5.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8个会写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适当展示习字作业,点评进步学生。 三、检查朗读。 1.同桌互查,每人一小节轮读(快的两遍交换)。 2.指名6人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正音,面向慢生(朗读稍吃力的学生)。 3.师点评。 4.解词体会。 (1)联系上下文多想想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不信试试。 (2)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默读,用上法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本”上。 一、复习导入。 1.小组之间比赛,认读生字(要求:读准音、声音亮)。 我们就一起来理解课文,把课文都读得有感情。 二、读文感悟。 1.默读课文2、3段。(提出默读的要领:心读,既不能读出声,也不能动嘴唇。) (1)思考: a.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为什么偏要买黑色气球?(自卑) b.你从哪里看出他内心的自卑?(相机指导朗读“公园的角落里……羡慕……不敢……”。) c.他为什么会自卑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肤色很黑”“拖着残疾的腿”) (2)相机介绍:在当时的美国,存在肤色歧视即种族歧视。 (3)你在生活中有自卑的时候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设想你就是这个黑人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2.朗读感悟,重点突破,学习4、5、6自然段。 (1)出示小黑板: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a.指名朗读。这话是谁的话?(卖气球的老人说的。) b.你知道卖气球的老人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吗?(他看出了这个小男孩的自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到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老人惊讶地看了看小孩”;联系到前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这些色彩艳丽的气球”。) (2)分角色朗读老人的话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读出小男孩的“怯生生”“略带恳求”的语气、老人的“慈祥的目光”“温和”“惊讶”的语气。在朗读中再次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指名读,并点评:谁能胜过他? b.个读,自由读,体会小孩自卑胆怯的心理。 c.分组朗读4、5自然段。 (3)再读老人的话。 a.找出老人说这段话的态度。(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小孩的头。) b.老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感悟出老人是在鼓励小男孩。) c.边读边悟:读老人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人是气球的话,那么升起来是成功,而自信就像氢气一样,是成功的关键。) 板书:气球——人升起——成功氢气——自信 d.指名读,齐读。 3.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讨论:作者对老人的话为什么会“至今难忘”?(不仅因为老人的比喻生动、准确、深刻,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经历证实了老人的话是正确的——从一个有残疾的自卑的小男孩成长为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4.。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三、实践拓展。 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 在编演时,教师提示:剧中人物除了小男孩和老人外,还有一群活泼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玩色彩艳丽的气球。他们要在小男孩面前炫耀,甚至还有对小男孩的轻视。在表演中,再次体会感悟理解课文。 四、作业设计。 1.采访你的家人、老师或有成就的人,请他们谈谈自信在人生经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题编出一份手抄报。 2.将你自己学习经历中印证自信与成功关系的事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3.阅读《尼克松败于不自信的故事》《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同学们见过草地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指名学生回答)今天,老师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据题置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进行回答,不能解决的,留在学文时解决)。 三、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时空阅读网范文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趣。 1、小鹿、泉水以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板书:雷锋叔叔,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你在哪里(齐读课题。)。 2、对“雷锋叔叔”的了解随机识记书写:“锋、叔”二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标注:标出诗节。 识记:标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想想:结合“我知道”中的两条消息,想:雷锋叔叔,在哪里?(讨论)。 2、讨论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师生流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下的“匕”先写撇。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四、认读新词。 (投影出示)冒着泥泞脚窝足迹年迈洒下汗滴寻觅终于献出爱心荆棘。 五、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六、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听写生字。 二、朗读感悟。 1、读范读入境。(播放轻音乐、出示图片)。 2、听:脱离课本,看图、倾听。 3、想:就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 4、思: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们听到了什么。 5、悟。 a、练读(四人为一组)。 b、汇报(小组比赛汇报朗读)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第一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急”。第二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缓”(体现情感的起伏)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情地)。 c、配乐朗诵。(全班,再一次感悟)。 d、感悟明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在哪里。”表层含义: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深层含义: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把爱大把大把地撒向那些需要我们的人。 e、明理导行:(想得到别人的尊敬你首先要尊敬别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帮助他人。)情境对话练习:一生随意站起来说:“如果我......”想好的起来说:“我会......” 三、积累。 (投影出示)好词:弯弯的小路蒙蒙的细雨温暖的春风晶莹的露珠名句: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四、练习背诵课文。 五、作业布置:准备“雷锋叔叔知多少”的故事会。 课后反思: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但这篇课文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因此,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雷锋,他的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雷锋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雷锋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现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那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再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成更美好的明天这一思想思想境界。 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趣。 1、小鹿、泉水以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板书:雷锋叔叔,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你在哪里(齐读课题。)。 2、对“雷锋叔叔”的了解随机识记书写:“锋、叔”二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标注:标出诗节。 识记:标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想想:结合“我知道”中的两条消息,想:雷锋叔叔,在哪里?(讨论)。 2、讨论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师生流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下的“匕”先写撇。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四、认读新词。 (投影出示)冒着泥泞脚窝足迹年迈洒下汗滴寻觅终于献出爱心荆棘。 五、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六、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听写生字。 二、朗读感悟。 1、读范读入境。(播放轻音乐、出示图片)。 2、听:脱离课本,看图、倾听。 3、想:就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 4、思: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们听到了什么。 5、悟。 a、练读(四人为一组)。 b、汇报(小组比赛汇报朗读)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第一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急”。第二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缓”(体现情感的起伏)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情地)。 c、配乐朗诵。(全班,再一次感悟)。 d、感悟明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在哪里。”表层含义: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深层含义: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把爱大把大把地撒向那些需要我们的人。 e、明理导行:(想得到别人的尊敬你首先要尊敬别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帮助他人。)情境对话练习:一生随意站起来说:“如果我......”想好的起来说:“我会......” 三、积累。 (投影出示)好词:弯弯的小路蒙蒙的细雨温暖的春风晶莹的露珠名句: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四、练习背诵课文。 五、作业布置:准备“雷锋叔叔知多少”的故事会。 课后反思: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但这篇课文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因此,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雷锋,他的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雷锋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雷锋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现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那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再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成更美好的明天这一思想思想境界。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四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游戏。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理解巴罗先生付给作者报酬的方式如何“特别” (4)思考:从“不是…就是…甚至…”所连接的这个句子中你感觉巴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小气)。 (二)学习第二——第九自然段。 1.默读解决问题:找出描写巴罗先生的段落,在自然段前面画上你喜欢的符号。 2.学生汇报。 (三)学习描写巴罗先生的段落(2.3.5.7.9)。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在这段中你认为巴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有关的`词语吗?(热情)。 (2)学生汇报。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3)通过看图体会“到处”,体会巴罗先生的藏书多。 (4)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范读,学生思考:在这段中巴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学生汇报,师板书:大方。从哪里能看出巴罗先生的大方? (3)指导朗读此段。 3.学习第五、七、九自然段。 (1)默读思考:巴罗先生的大方还表现在哪里呢? (2)学生汇报。(厚厚的、微笑)。 (3)再读第五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句子“这些还是我保留下来的,值得的第二遍的书”体会巴罗先生不仅藏书多,读过的书也多。通过理解“沉吟”体会巴罗先生选书时用心良苦。 (4)思考:巴罗先生用心良苦的选书,又慷慨大方的送书,你认为他还是个小气的人吗?说说理由。 (四)学习描写“我“的段落(4.6.8)。 (2)自读第八自然段,思考:在巴罗先生送书后“我”爱读书吗?从哪里能看出来?(不爱读书——爱读书)。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思考:“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是谁的功劳?为什么? 3.思考讨论:如何理解“那年夏天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的报酬”?把其他邻居和巴罗先生给作者的报酬比较。 4.巴罗先生是作者永远感激和怀念的人,指导朗读。 课后积累文中好词好句。提出希望,全课结束。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五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4个字。把词语读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翠鸟。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黄鹂、画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鸟。 (课件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翠鸟的外形、活动及对翠鸟的喜爱)。 出自 3xiaoniao.com (二)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字词,组内自学并交流。 2、集体汇报。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式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4)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同学之间做简单地评价。 (三)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1、默读课文。 2、提出不懂得问题。 七彩课堂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六通过朗读,体会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一、巩固复习、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八个生字、 3、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 4、学生写完后,学生的书写效果、 三、拓展延伸、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苋菜的资料,制作成知识小卡片、 五、: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自己记生字,通过组词说句子来记忆、 3、读完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受?说听、 4、你能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吗? 5、找到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吗?读听听、 马齿苋 土生土长没坐过车 偷偷的 想办法实现愿望 吃照相逛 恋恋不舍 教学反思 有了上节课的经验,本节课带学生们由事情的起因——经过——到结局的脉络分析了文章的中心。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