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大全1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 (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二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藏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 (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2、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几个喜欢的成语吗?(学生交流)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着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简单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解释成语。(课件随机出示) 1、师:老师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以小组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齐宣王喜欢怎样吹竽? 齐湣王喜欢怎样吹竽? 不同喜好 结果 说明了什么 道理?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南郭先生就是钻这个空子来参加吹竽队的,当初他看到这个告示会怎么想呢? 5、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 而又不被发现? 出示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6、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南郭先生听到一个个吹竽的消息时,简直吓呆了,吓得怎样? 8、谁来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给你的启示? 列举生活中“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寻找身边的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四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第一课时。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全班齐读。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五(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爱听合奏混 南郭先生 (没有本领) 齐闵王爱听独奏溜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六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七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导入新课]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解释字词。 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1)讨论交流:?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很高的待遇。?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3)下面请看后面两段。在文中找找,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5)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了?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续写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八1、板书课题。 2、什么叫寓言?(指名说) 3、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隽永的道理,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寓言滥竽充数南郭先生腮帮讲排场捂着装腔作势混(2)文中需要注意的字音: 齐湣王竽眼儿脾气 2、齐读读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指名读文。(2)指名说故事。 (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 3、带着对故事的理解,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的表面含义。(1)指名说说。(2)归纳字的含义: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3)连起来说一说。 4、快速浏览课文,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吹着不成调的竽凑数。(混) 1、看到这个“混”字,你能结合上下问提出哪些问题呢? 1(为什么能混?怎样混?最后结果如何?) 2、解决问题。 (1)为什么能混?读读第一段吧。a讲排场你能说说讲排场是什么意思吗?b出示句子并比较: 他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他有时让三百人吹竽给他听。 (“常常”能否换成“时常”或“有时”?) (2)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谁能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南郭先生看到这个机会就请求参加吹竽队,这个机会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吹不吹听不出来。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谁知道待遇是什么?指钱或金银珠宝。 你能换一个词来表示吗?(装模作样)e南郭先生这样的装腔作势,在当时结果如何? (高待遇)用换词理解待遇。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读 3、4段, 3、学习课文3—4自然段,看结果。 2(1)读这部分,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南郭先生结果如何吗?(板书:逃) (2)对于“逃”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问题呢?a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吹。(不适合混了) b逃之前他会有什么表现呢?会想什么?(从动作心理去指导。)c其他人为何没有逃呢? (3)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却逃之夭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或事吗? 面对这样的人或事,我们该怎样做呢?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板书设计: 7、寓言两则 滥竽充数 混--------------------------逃 没有真才实学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九2、让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 说出寓言故事所阐述的道理。 第二课时。 小黑板大字课文课件。 一、复习词语:讲排场机会待遇腮帮继承脾气。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三、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四、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2、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 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五、比较句子,体会语言特点。(读中比较,体会寓言语句的准确、生动性)。 1、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混在队里充数。 六、选择句子,掌握寓意。(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的三个问题,正确地选择寓意)。 1、齐王爱讲排场容易被人钻空子。 2、南郭先生靠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七、想象复述,深化寓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1、想象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具体表现。 2、想象南郭先生混不下去的狼狈相。 3、你还可以想象其它环节。 八、拓展活动,丰富知识。 守株待兔南辕北辙拔苗助长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老马识途自相矛盾刻舟求剑老骥伏枥。 九、布置作业,分层练习。 2、选择拓展活动中的一则,复述给同学或者听课的老师听。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一、揭题解题 1、揭题:滥竽充数 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解释字词。 三、问绕问题,自学课文 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1)讨论交流:?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很高的待遇。?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3)下面请看后面两段。在文中找找,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5)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四、理解寓意 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了?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五、课后延伸作业 续写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一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xx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二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看图写词。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 4、学生较对并订正。 二、揭题解题。 2、理解“竽” 3、学生猜想,教师简介“竽” 4、解题。 三、初读课文。 过渡:那么课文讲了谁滥竽充数呢? 1、全班齐读课文。 2、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 2、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1)齐读句子。 (2)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 (3)看图片说句子。 (4)谁能来模仿一下他的样子? 2、过渡: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3、思考讨论。 4、小结。 五、学习3、4自然段。 过渡:南郭先生这样弄虚作假,滥竽充数,能够长远的呆在乐队里吗? 1、出示小组学习单。 2、交流汇报填表。 3、小结。 六、明寓意。 1、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人会怎么说? 2、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 七、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 板书: 宣王必三百人混。 湣王一一听之逃。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三《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宣王的儿子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这个故事讽刺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讨论交流时,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授课时学生比较紧张,学生思维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将使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四(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方法: 通过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运用交流、合作、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课文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 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成语故事中的《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竽”是什么东西吗? 师: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竽”的成语故事。 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了课文的体会。 师:我相信,咱们五·三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一)自学导航一:请同学们自己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 (注意在朗读时,同桌要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二)学生先学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三)老师后教 1、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2、师评: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起来读读? 3、全班读读。 4、师范读: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5、同桌互读。(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6、师:想读的,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一)自学导航二: 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二)学生先学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看书,以小组为单位, 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老师后教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1、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生思考回答。 口答题:你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遇到类似滥竽充数的情况吗?举例说一说。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五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让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 说出寓言故事所阐述的道理。 第二课时 小黑板大字课文课件 一.复习词语:讲排场机会待遇腮帮继承脾气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三.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四.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2.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 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五.比较句子,体会语言特点。(读中比较,体会寓言语句的准确、生动性) 1.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混在队里充数。 六.选择句子,掌握寓意。(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的三个问题,正确地选择寓意) 1.齐王爱讲排场容易被人钻空子。 2.南郭先生靠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七.想象复述,深化寓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1.想象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具体表现。 2.想象南郭先生混不下去的狼狈相。 3.你还可以想象其它环节。 八.拓展活动,丰富知识。 守株待兔南辕北辙拔苗助长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老马识途自相矛盾刻舟求剑老骥伏枥 九.布置作业,分层练习。 1.将《滥竽充数》利用想象复述给同学听。 2.选择拓展活动中的一则,复述给同学或者听课的老师听。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六1、学会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一、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朗读课文。 (3)交流故事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3、小结。 这则寓言说的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而南郭先生不会吹,于是他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充数,齐泯王即位后,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默读课文,说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你能想象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说话练习:每逢吹竽,他( )。 3、过渡: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难道真能永久地混下去吗? 4、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逃走了? 他听到了一个什么消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5、想象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练习说话: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 6、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揭示寓意: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续编故事:这下我们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伴和你的家人听。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七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x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八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篇十九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几个喜欢的成语吗?(学生交流)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着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成语。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简单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解释成语。(课件随机出示)。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老师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以小组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齐宣王喜欢怎样吹竽? 齐湣王喜欢怎样吹竽? 不同喜好。 结果。 说明了什么。 道理?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南郭先生就是钻这个空子来参加吹竽队的,当初他看到这个告示会怎么想呢? 5、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而又不被发现? 出示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6、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南郭先生听到一个个吹竽的消息时,简直吓呆了,吓得怎样? 8、谁来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给你的启示?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列举生活中“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寻找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