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福灯笼 挂灯笼大班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一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幼儿剪纸灯笼、5以内加法算式题。 一、谈话。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剪了许多不一样的红灯笼,把它们串成一串灯笼。今天,我们将这些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 1、认读加法题:1+4=5,4+1=5,2+3=5,3+2=5。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 认读数字: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名字的。幼儿认读算式题中的数字。 符号:“+”名字叫“加号”,“=”名字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2”读“等于”。 认读每一道算式题:1加上4等于5。1、4、5各表示什么意思? 2、共同选择一串灯笼,请幼儿找一道算式题,说说算式题的意思。例如“一盏红灯笼加上4盏绿灯笼,等于5盏灯笼”,“4盏小灯笼加上1盏大灯笼等于五盏灯笼”等。 三、看灯笼找算式题。 1、我们剪了许多灯笼,每一串是几盏灯笼?找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能不能用这些加法算式题和灯笼做朋友? 3、幼儿操作:观察各串灯笼,分辨它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四、认读交流: 1、认读每一串灯笼下面的算式题。 2、找一找一串灯笼下不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3、找一找两串灯笼下相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4、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3+2=5既可表示3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表示3盏圆灯笼加上2盏方灯笼等。 1、生活中的算式题。 2、思考:3+2=5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3、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我们平时可以用它做什么事呢?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二设计思路: 1、活动的价值。 灯笼是中国人传统的喜庆用品,有着悠久的历史,灯笼颜色、大小、花纹、样式各不相同,幼儿在欣赏中发现不同,感受灯笼带给人们的喜庆氛围。 2、幼儿的经验。 幼儿对5以内的组成有所了解,今天的活动就是以“我是中国人”——挂灯笼为载体,让孩子在比较灯笼不同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组成经验学习5的加法。 3、环节的设计。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说说灯笼,让幼儿走进灯笼,感受灯笼给人们带来的喜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个环节,观察比较灯笼,为后续的运用特征进行加法做准备。第三个环节,挂灯笼,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习5以内的加法。第四个环节,分享交流,进一步巩固。 活动目标: 1.寻找灯笼的不同特征,进行式题与灯笼配对,理解加法式题的意义。 2.体验式题在生活的运用,有学习加法式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灯笼,算式题、每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灯笼说不同——引导幼儿看看说说灯笼的不同特征。 1.出示4串灯笼,观察灯笼的不同特征。 小结:灯笼代表了喜庆代表了欢乐,她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俗。 2.这么多的灯笼看起来真是非常喜庆啊,但你们仔细观察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结:这里的灯笼除了大小不一样,有的花纹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 二、看灯笼找算式——根据灯笼不同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1)这里有几串灯笼? (2)每串灯笼有几盏?一串灯笼上面有5盏灯笼,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呢? 2.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符号。 (1)出示加法算式:这是什么?(加法算式题.)。 (2)算式题也可以表示5盏灯笼,你们会读吗? 这些式题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加法算式题中有符号,有数字。这是加号,等号(出示+,=)。在念的时候2加上3等于5。 3.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2)出示3+2=5:你来找找这个式题。 (3)出示4+1=5;1+4=5:还有2道再请xx,xx来试试。 三、看图片找算式——幼儿根据图片找相应的算式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1.出示教具:这里有些什么喜庆的物品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2.可以用哪道算式题来表示? 3.幼儿操作,要求: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片然后开始找算式题,如果你找到一道式题和在图片做朋友,那很好,说明你学会了大班的本领。当然如果你能找到两道甚至是三道式题,那就更好了。 4.交流。 (1)先念式题,再说图片上的事情。(个别幼儿介绍)。 (2)集体验证:看看,图片和加法式题都找对了吗?有什么问题? (3)找式题(同一图片不同式题;同一式题不同图片)。 小结:原来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式题表示,同一式题可以说不一样的事情,看你说的是哪件事情。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三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 1、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1、认读加法题:1+2=3,2+1=3关键提问: 1)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2、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3、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 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四设计思路: 1、活动的价值。 灯笼是中国人传统的喜庆用品,有着悠久的历史,灯笼颜色、大小、花纹、样式各不相同,幼儿在欣赏中发现不同,感受灯笼带给人们的喜庆氛围。 2、幼儿的经验。 幼儿对5以内的组成有所了解,今天的活动就是以“我是中国人”——挂灯笼为载体,让孩子在比较灯笼不同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组成经验学习5的加法。 3、环节的设计。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说说灯笼,让幼儿走进灯笼,感受灯笼给人们带来的喜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个环节,观察比较灯笼,为后续的运用特征进行加法做准备。第三个环节,挂灯笼,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习5以内的加法。第四个环节,分享交流,进一步巩固。 活动目标: 1.寻找灯笼的不同特征,进行式题与灯笼配对,理解加法式题的意义。 2.体验式题在生活的运用,有学习加法式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灯笼,算式题、每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灯笼说不同——引导幼儿看看说说灯笼的不同特征。 1.出示4串灯笼,观察灯笼的不同特征。 小结:灯笼代表了喜庆代表了欢乐,她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俗。 2.这么多的灯笼看起来真是非常喜庆啊,但你们仔细观察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结:这里的灯笼除了大小不一样,有的花纹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 二、看灯笼找算式——根据灯笼不同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1.观察灯笼的数量。 (1)这里有几串灯笼? (2)每串灯笼有几盏?一串灯笼上面有5盏灯笼,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呢? 2.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符号。 (1)出示加法算式:这是什么?(加法算式题.)。 (2)算式题也可以表示5盏灯笼,你们会读吗? 这些式题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加法算式题中有符号,有数字。这是加号,等号(出示+,=)。在念的时候2加上3等于5。 3.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2)出示3+2=5:你来找找这个式题。 (3)出示4+1=5;1+4=5:还有2道再请xx,xx来试试。 三、看图片找算式——幼儿根据图片找相应的算式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1.出示教具:这里有些什么喜庆的物品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2.可以用哪道算式题来表示? 3.幼儿操作,要求: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片然后开始找算式题,如果你找到一道式题和在图片做朋友,那很好,说明你学会了大班的本领。当然如果你能找到两道甚至是三道式题,那就更好了。 4.交流。 (1)先念式题,再说图片上的事情。(个别幼儿介绍)。 (2)集体验证:看看,图片和加法式题都找对了吗?有什么问题? (3)找式题(同一图片不同式题;同一式题不同图片)。 小结:原来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式题表示,同一式题可以说不一样的事情,看你说的是哪件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五长方形卡纸一张,直尺一把,铅笔一枝,双面胶一卷,介纸刀一把,线绳一根。 第一步:量距离。 在准备好的卡纸上面,按1cm为间隔,从卡片的一端开始,划分出若干等距离的线,并用铅笔描绘出来。 第二步:切卡纸。 用介纸刀沿着刚才划线的地方切开,注意,不能切得长短不一,不然做出来的灯笼会很不匀称。 第三步:卷卡纸。 在切好卡纸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卡纸卷一下,呈现一个弧形。做到这一步呢,灯笼的大致轮廓就出来了。 第四步:剪垂穗。 我们都知道灯笼下面都有一些很很飘逸的穗穗,现在我们就来剪出这些穗。用刚才卡纸的边角料,间隔着剪,要密集一些,这样穗才会飘逸好看。最后将剪好的‘穗贴在弧形卡纸下面的一周上。 第五步:贴线绳。 成败在此一举了。在已经对贴好的灯笼上面,在水平角度上各贴上线绳,记住,线绳之前应该先裁剪成两段,长度要一直,不然提灯笼的时候就无法保持平衡了。 灯笼完成啦。过程不是很复杂,只要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地跟着做,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灯笼。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六活动目标: 1、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试题配对,理解加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在图片与试题配对游戏中,体验加法试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灯笼、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看灯笼说不同。 1、国庆节的装饰。 提问:前几天我们去了易买得超市,去找国庆节的喜庆装饰,看看我们都找到了什么? 小结:红色是我们中国喜庆的颜色,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辣椒、红红的绸带和红红的枫叶,让我们的节日更热闹、更喜庆,在节日里挂上红色的东西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俗。 2、出示4串灯笼,观察灯笼的不同特征。 师:国庆节的时候,老师也挂上了一些灯笼。 提问:老师这里有许多灯笼,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灯笼有的大小不一样,有的花纹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真好看。 二、看灯笼找算式。 1、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符号。 出示加法算式: 提问1、这些是什么?这些加法算式都认得吗?我们一起念一念。 提问2、这些试题上有什么? 2、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用加法试题和灯笼做游戏。 三、看图片找算式。 要求:看清图片,为它找一道算式题,说出你的理由。 1、幼儿操作。 2、幼儿交流。 (1)先念题目,再说图片上的事情。 (2)集体验证:看看,图片和加法试题都找对了吗?有什么问题? (3)找试题。 小结:原来同一个图片可以用不同的试题表示,同一试题可以说不一样的事情,看你说的是哪件事情。 四、活动延伸。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七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简单的福灯笼,并进行装饰。 2.喜欢参与手工活动,体验制作福灯笼的快乐。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彩色纸、剪刀、丝带、胶棒等。 2.教师自制福灯笼一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过几天就是元旦了,你们想把我们的教室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吗? 1.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 2.引导幼儿讲述制作灯笼的步骤。 (1)先在长方形的纸上进行装饰。如:纸的上下两条长边进行装饰。 (2)将长方形的纸围成一个圆柱体或者折成长方体、三棱柱,并将对边粘贴牢固。 (3)用彩纸做成小穗头粘贴在灯笼的底部。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使用剪刀。 (2)注意满足个别幼儿的需要,帮助个别幼儿完成作品。 活动延伸: 一起将幼儿自制的福灯笼悬挂在教师中,装饰节日的教室。 活动反思: 为了迎接元旦,班级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灯笼。每个班级张灯结彩,贴对联,挂“福”字,挂灯笼。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灯笼还是很熟悉的,对于这次的水粉写生画“新年灯笼”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观察和欣赏各种灯笼,能共用水粉笔勾画出自己喜欢的灯笼造型并且能够大胆选色,尝试用水粉平涂或点彩的方法装饰灯笼。活动开始,请小朋友们谈谈过新年需要什么来装扮教室,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引出了主题。有红色的小猫咪灯笼,有圆形的小熊灯笼,还有圆形的大红色灯笼,这些都是孩子们最近在教室里观察得到的印象。当我说,“我们今天来画灯笼”时,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兴奋与欣喜。第一环节出示灯笼时,由于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小动物的灯笼上而忽略的传统的花灯和大红灯笼。这个环节应该传统的灯笼放一桌,小动物造型的灯笼放一桌,让幼儿区观察。 这是我被我忽略的问题。在灯笼的组成部分孩子们都说出了这些灯笼的基本特征,但是唯一的共同处(都有灯笼穗和手提)由于我的提问方式不够白话,孩子们可能没有听懂,都没有回答上来。在第三环节孩子们在作画的过程中都能运用蘸一蘸,舔一舔,涂一涂;蘸一蘸,舔一舔,点一点的方法去画自己喜欢的灯笼,但是由于第一环节忽略了灯笼的共同特,所以有两名幼儿在画好的`小动物灯笼后又添加了太阳,草地等东西,这是没有预料到的。在最后讲评的环节也没有给予间接的否定让幼儿说出这两幅作品和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而是一再强调了动物造型灯笼的特点。 本节课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为以后的水粉绘画活动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以后的课程中应该做到教师是一个活动的支持者,孩子的引导者,观察者,要善于发现、捕捉孩子的经验、信息,适当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启发,使活动得以有效地开展。此外,老师也要信任孩子,能大胆的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交流、争论、质疑。另外要让幼儿多多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八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1、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1、认读加法题:1+2=32+1=3关键提问: 1)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2、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3、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九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十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难点) 2.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重点) 3.品尝元宵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的快乐。 4.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1.有关元宵节的录像。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灯。 4.黑芝麻,豆沙,五仁馅若干分别盛在小碗内。和好的糯米粉并分成小团,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台布,盛元宵的容器。 6.欢快的庆新年乐曲。 一、观看“元宵节”录像,并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幼:(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引出元宵节的习俗。 二、学做元宵。 1.师:小朋友们吃过元宵吗?幼:吃过。师:吃过什么馅的呢?幼:有五仁,豆沙,黑芝麻,花生等,小朋友们真厉害吃过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幼儿挨个品尝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说出它的口味)。 2.师:院校是什么形状的啊?幼:圆形的。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元宵呢?幼:想 3.认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团,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馅。 4.观察教师做元宵:现将小团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团圆,再挖坑,然后把馅放在中央并包起来,最后再把它团圆。 5.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元宵,根据教师讲解的做元宵时的重要细节:揉,搓,团圆,挖坑,包馅。并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最后将做好的元宵整齐的排列在容器中。 小结:让幼儿了解元宵的形状,颜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时能运用揉,搓,团圆,挖坑,包馅等技能制作元宵。 大班教案福灯笼篇十一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