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一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通过讨论、创编等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是××的梳子”这一比喻方法。 3、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图文结合的儿歌图 1、出示儿歌图,出现母亲梳头发、风吹树、船在海上航行的画面。 幼儿讨论:风吹树、船航行像什么? 2、学习诗歌《梳子》 师: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梳子》。 师:儿歌里说些什么? 3、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师助幼儿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的仿编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4、仿编诗歌 出示图片“小鸟在蓝天上飞翔”、“小鱼在水里游”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助幼儿理解画面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来讲述画面。 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所作的示范进行初步的仿编活动。 5、幼儿分组活动。出示教学背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准备了几幅画和许多卡片,我们做一个匹配卡片的游戏。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使用匹配的卡片进行诗歌仿编活动。 6、幼儿欣赏自己仿编的诗歌,教师对幼儿的仿编活动进行评价。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二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三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四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五小朋友,音乐响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吧。播放歌曲《小松树》。 1、小朋友,美丽的春天来了,在温暖的阳光下,小花、小草、小树都睡醒了。 谁能告诉我,你都知道哪些树的名字?(幼儿答:……)。 小朋友,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幼儿答:……)。 老师这里有一些大树的图片,看谁能先叫出他的名字?(出示各种树的`图片让学生猜)。 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听: 播放《柳树姑娘》。 柳树,多天真,多漂亮,多逗人喜爱呀! 唐代有个诗人叫贺知章,他也很喜欢柳树,还写了一首诗,赞美柳树姑娘,叫《咏柳》,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古诗录音)。 1、读诗,师领读,生跟读。 小朋友,我们看着柳树姑娘,和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好不好? 1)老师这有一些柳树姑娘的图片。(出示图片)。 春天柳树姑娘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指着柳枝问:这是柳树姑娘的什么呀?柳树姑娘的头发往哪个方向长的?你觉得柳树枝还像什么?(幼儿答:…)。 2、柳树多可爱呀,我们再美美的读一遍《咏柳》。 3、根据《小松树》改编,旧曲新词唱《咏柳》。老师示范,学生跟唱。 老师把《咏柳》变成了一首歌儿,我们一边看着柳树姑娘。一边学歌,好不好? 4、创编舞蹈,老师示范,幼儿跟做。 大家唱的可真好,边唱边跳,才更开心,跟老师一起做动作,看谁的动作最优美? 5、老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唱边跳。 又唱又跳大家一定累了,我们坐好吧。一起做个手指游戏放松一下,《大拇指是爸爸》。 画大树要先画什么?先在桌子上用你的小手试一试。 柳树枝怎么画呢?柳树枝上还长了什么? 谁到黑板上画一画,画完了就回到座位上。 其他幼儿在座位上画柳树。看谁的柳树姑娘画的又快又美丽? 1、分小组来画一画。 小朋友们一边画柳树姑娘,一边听配乐古诗朗读。 2、展示作品,把画贴到黑板上。 大家的柳树姑娘都非常漂亮。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爱护环境,做一个保护大自然的好孩子。 结束。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六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课件。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1、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 学习第3,4句诗: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怨朝廷腐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七课件《我被亲了好几下》。 1、启发幼儿回忆有谁亲过自己,引出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你被谁亲过?你亲过谁?是怎么亲的?你想亲谁一下呢? (2)教师尝试“亲”不同幼儿及不同地方,如:手、脸、耳朵等。 2、出示教学课件,学习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 (2)出示教学课件,教师朗诵儿童诗,幼儿欣赏。 (3)根据画面内容,教师提问:他们谁亲谁了? (4)再次欣赏,进一步理解诗歌。(在朗诵的过程中,可采取等待、留空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 3、帮助幼儿感知并理解“亲”的含义。 (1)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讨论:他们都在“亲”,那么“亲”是什么意思呢? (2)教师小结:“亲”代表谁和谁碰了一下,还代表爱和关怀。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表演诗歌并感受“亲一亲”的乐趣。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欣赏诗歌。 (2)教师:诗歌好听吗?你喜欢哪句?为什么?(请幼儿用动作表达出来,感受“亲”的乐趣)。 5、迁移经验,启发幼儿展开想象进行创编。 (1)教师提问:还可以谁亲谁?(提醒幼儿用诗歌里的话说)如:我想亲xxx的耳朵(脸)一下。 (2)幼儿讨论:除了人与人之间会亲,还有什么之间会亲呢?请你和旁边的好伙伴说一说。 (3)请个别幼儿尝试创编诗歌,自由结束。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八在游戏中理解、欣赏古诗,学习古诗。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1.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2.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1)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教师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2) “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引导语: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4)听指令,做游戏。 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1)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师幼共同朗诵古诗。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九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律美。 ppt、flash。 学习吟唱古诗。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好吗。 结语:以上内容是由小编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古诗教案古朗月行篇十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