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五、课堂小结。 不足之处: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机器猫》吗?喜欢吗? 师:今天是大雄的生日,他邀请静香带着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师:去参加生日会,得穿得漂漂亮亮的,静香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 1)师:你觉得静香可能穿什么衣服去?(学生自主回答)。 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同桌合作摆一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 4)展示学生作品,鼓励记录方法的多样化。 三、结合情境,巩固新知。 师:静香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到大雄家,来了这么多客人,大雄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1、出示饮料和点心。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呀? (有优酸乳,可乐,雪碧,饺子,蛋糕,汉堡堡)。 师:你们想吃吗? 师: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想想,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要求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实物符号化)。 3、展示讲评。 四、数字游戏。 师:喝过饮料,吃完了可口的点心,小主人大雄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我们也来一起玩吧。 1.出示数字卡7,3,9。 问: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先确定第一个数,然后后两个交换位置。 739379973。 793397937。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字都能摆成6个三位数?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出示:0、1、2、3、4、5、6、7、8、9)。 任选三个你喜欢的数学组成三位数。 师巡视全班学生完成情况。 问:你组成几个三位数? 有不同于六个三位数的吗?(学生投影展示)。 小结:0不能放在第一个位置。 五、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在大雄的生日会上,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关于搭配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乒乓球比赛出场顺序,密码锁,电话号码,路线的选择……)。 师: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三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课时安排: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四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3、小结。 4、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五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三个玩具。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生: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生:这是一只鸭子。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生:这是黑板。……。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生:不能只看一个面。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六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七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八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学会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分香蕉活动。 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二、学读法。 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 一、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3=4(根)。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数 二、你还可以怎样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让学生边分,边列算式,后读算式,分辨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练一练。 让学生实际分一分,也可以圈一圈,把分的过程用除法式表示出来。 布置作业: p38(1)(2)。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情景图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 12÷3=4(根)。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数 课后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九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景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可是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明白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明白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明白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明白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经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本事,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必须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确定。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辨认以上三种角。 2、经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经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千克。 4千克=()千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g。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除法意义与除法算式,让生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点不难,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关键是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这个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比较抽象化,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个数学化的过程有些无法理解似的,课上我自己也感觉很难讲清,也就导致后来上飞行表演那课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讲解,效果也很不好,甚至有很多同学,用除法表示的算式也会用乘法来做,可能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看来以后,意义这块内容一定得吃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