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优质7篇

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优质7篇

匿名 2025-02-24 18:20:33 29 下载本文

旧年的光影缓缓隐退,似落幕的舞台剧,而新年的晨曦正轻踏舞步,翩翩而来。元旦,恰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芒,于时光的浩渺长河里熠熠生辉。它不仅是时序交替的标志,更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许,以蓬勃的力量,为我们漫漫岁月的前行之路,洒下满是生机与希望的明亮光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一

元旦一词的起源

元为“始”,旦为“日”,元旦的意思就是“初始之日”,也就是一年里的头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里,书中有“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记载。

是说“元旦”一词源自尧舜时代,舜帝继位后就把前人祭祀的日子定为一年的开端,就是“元旦”也叫“元正”,就是孟春寅月的头一天。这就是最早的元旦,离现在已经有近5000年历史。

因为历法不同,不同朝代的“元旦”也不一样。比如夏朝以立春为正月开端,正月初一是元旦;商代改用殷历,把丑月作为正月,丑月头一天是元旦;周代又改到子月,秦代亥月又成了正月。

一直到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太初历》,才正式定正月为一岁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旦。从这以后才有了“一夜联双岁,五更分两年”的说法,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没再改变。

南朝一位文学家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诗句,北宋王安石也写过名为《元旦》的诗,诗中就有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

《梦梁录》里也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以此之首”的记载,可见当时新年即为“元旦”,人们会在这天饮屠苏酒,吃五辛菜,放爆竹、祭先祖等。

2.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二

元旦作为一个时令专有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诸反映魏晋历史的一些史籍和诗词中,如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房玄龄等人在《晋书》中写道:“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虽然元旦一词在关于晋代的典籍中屡见不鲜,但在与唐代有关的史册里较少出现,《唐六典》《唐会要》等大型官修法典和史书多以“元日”“元正”来取代元旦。

3.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三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4.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四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在汉语各地语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在中国,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伺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5.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五

元旦的起源,大抵可追溯到史前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传说中,颛顼“以孟夏正月为元”,即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或“元正”,这一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此后不同朝代对于元旦的具体日期说法不一,殷商把每年十二月初一确立为元旦,周代以每年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朝建立后将每年十月初一定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史官司马迁首创“太初历”,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此法回归到《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的最初规定,因而又被称作“夏历”,这一规定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一直赓续到辛亥革命。

6.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六

公历“元旦”是怎么来的?

现行的公历,其实是“太阳历”的一种,是种依据太阳的运行周期纪年的方式。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约365天。一年分成12个月,这个“月”与月亮的圆缺没有关系。

公历是在此基础上,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年的开端,之前为“主前”,公元2025年就是耶稣诞生后的第两千零二十四年。

而传统文化里的“黄帝纪年”元年,就是公元前2697年。这一年是甲子年,是干支纪年的最早源头。

后来,人们为了淡化过浓的宗教色彩,也为了避免其他宗教的反对才改称“公元”,也把“主前”改称公元前。

但这一切在辛亥革命之前都和我们没有关系,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以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才引进并使用了公历,并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

孙先生在就职誓词里第一次用了“元年元旦”一词,但民间并不重视这个节,依旧低头过自己的农历年。

直到49年以后,我们正式确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基本处在立春节气前后,于是改称“春节”。

7.喜迎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七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