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大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编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改编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远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伟目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可这一家人却倔强的尊崇着这个老人的意图,艰辛的移着山“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一伟大壮举,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坚持、坚持、最后一定会胜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涌流不息的传统美德。 学生们在学习时,也是兴味盎然的,无不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远见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却义正言辞的提出“愚公确实很愚昧,思考问题太过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实他们还可以搬家”。更有同学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贵的资源,是不可以随便挖掘的。而且挖出来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随便乱倒。”初听到学生这样的想法,我还是很惊异的,因为作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悟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只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联系实际来谈就可以。孩子们有这样的声音,正是时代在发展的见证。 首先谈谈“搬家”。搬家省力、省时,而且见效快。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一条捷径吧。那么,愚公为什么不选择这一点呢?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吧。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踌躇满志,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在”酒酣“之时亲子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凸显了汉高祖刘邦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同时,他也向沛县父老乡亲吐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结。另外还有家喻户晓的余光中的《乡愁》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因而可以体会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远见的智者,面对险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子孙后代造福,这同样也体现了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但学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冲突:移山是一种毅力,而搬家是一种智慧。因而此时可以教育学生遇事要学会选择,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谈谈土地问题。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已使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现在需要买。家里需要填个坑,都要到别处买土。农村要求统一规划,各种垃圾不能随意倾倒。这些都是目前学生能够看到的问题。学生能谈到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发展和变化的问题,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勤奋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一直觉得,在夯实了语文基础后,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火花碰撞的一个过程,也是彼此互相沟通认可的一个过程。很高兴这节课能做到这点,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争取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新课程要我们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引导的作用,应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 《愚公移山》一文我用一个个课时引领学生完成字词句的积累与课文整体的理解把握后,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认为愚公他不但要浪费他自己的一生,还要祸害他的子孙后代”。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 我深明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看法,并不等同盲目同意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也不等同于认可学生偏激的或错误的解读作者的创作本意。虽然这两个问题在性质而言是一样的,都是对文章的错误解读,都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忽略。可怎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直接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赞扬精神而不是搬山这种做法吗?可学生肯定会表面认同而心里不以为然的。 我踌躇了一会才决定用现实出现的现象去纠正学生的浅显观点。对“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的定论,我问同学“愚公移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说:“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我接着问:“那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学生很肯定地说:“解决了。”我说:“山通了?”此时学生显得群情激昂了,说:“老师,我们不讨论山通否,我们讨论是否不用‘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了,愚公不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用看上去根本不能实现的搬山方法,那难道不是愚蠢?”我笑了,这些家伙挺有辩才的。我只好说:“我不能直接反驳你们的观点,不过老师想问你们搬山真不能实现吗?”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学生倒是团结一致,他们议论纷纷并积极从课文去找论据,一会他们就派出一个代表阐述他们的依据:“首先,他们劳动力严重不足,‘子孙荷担者’仅‘三人’;其次,路途太个遥远‘寒暑易节’才‘始一返焉’这些微薄的力量怎么能够搬‘高万仞,方七百里’的黄屋与太行山呀!”好家伙,表面是论据充足。我笑着说:“愚公是打算在他这代完成搬山吗?”学生郁郁地说:“不是,但数代去做一件事,太愚蠢。”我乘机问:“那你们也认为,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了?你们只是认为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太不值得了,对吗?”学生满不在乎地说:“那又怎样?”我说:“那大家知道,清朝政府在进兵中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吗?你们知道我们追求的平等、自由又是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吗?你们知道火箭升空前我们有多少代的科学家为此献身吗?那按大家的说法,这些事业我们就不用去做了,那我们人类会有今天吗?”学生听了,不再言语,许久才恍然大悟的样子说:“是啊,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完成不了而放弃呀。”语文代表杨雨纶说:“老师,我懂了,有些人的坚持在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来是很傻的,可他们傻得可敬,傻得让我们自惭形遂。我们或许可以不以为然,但我们绝没有资格嘲笑他们。”一阵掌声响起。有个女生还说:“怪不得‘天帝感其诚。’这种精神确实可畏可敬。看来天帝就是天帝,老人家一听就知那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可怜我等凡人,要老师指点才能醍醐灌顶呀?看来与神仙就是神仙呀!”全班哄堂大笑。至此,学生对愚公移山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诚心诚意地表示敬佩。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要做好引导者,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就放任自由,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脱离文本,一味认同,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老师就成摆设了,一切任学生那还要老师要学校何用呢?可老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解读决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徇徇善导,最好找学生熟知的事作为切入点,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了悟。 只是这样对我们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当学生的解读与我们的期待有差距时,万万不能急躁,更不能埋怨打击学生,这时其实正是体现我们教师机智、知识、实现教师价值的机会。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学生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恰到好处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六《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课文,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由于听到下课铃声,匆忙之间把“神话”写成了“神化”,拓展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七《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大概的情节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在教学上,疏通文意不是一个难题,只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解释难词、难句,掌握故事大意就没问题了。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及愚公精神这个方面。 作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却是深刻的,正如教学参考书里所说的:“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打算结合课后的练习题采取辩论的方式,作为这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练习题目的内容如下: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增加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怎么看的?我本以为学生的讨论会很激烈。没想到,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但我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很愚蠢?”这个辩题并要求学生挑选加入正反双方时,学生纷纷表示没法辩论下去,因为他们都赞成练习题里的说法,认为愚公很愚蠢,根本不应该移山,更不应该连累子孙受苦。学生还说,如果真要辩论,只能是他们当正方,证明“愚公很愚”;我当反方,证明“愚公不愚”。 当时,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我跟全班学生辩论。于是,我根据教案的内容,从“愚公懂得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并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搬家就是逃避困难,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表面上我似乎说服了学生,他们对文章的所谓寓意也没有再持反对意见。但我的心里,还是觉得没有底:他们真的接受这样的观点?或许这只是教参或我自己强加给他们的观点而已。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具体的题目我忘记了,内容就是讲《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寓意的。文章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而根据有关的史料,《列子》其实也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列子提倡的其中一种哲学观点就是——物质之间的强弱、大小、粗细等是相对的,同一件事对甲而言可能很困难,但对乙而言却可能很容易。同样道理,移山对愚公来说是很难的,但对神仙而已却是易如反掌。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从根本上抹杀了我们传统上《愚公移山》的所谓教育意义,但从这个角度来去理解愚公移山,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虽说“文以载道“,但我认为文学作品不一定都要蕴涵一定的教育功用,文学也自己的独立性。而且,从这个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如果没有这次偶尔的阅读,也许我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只会停留在教参所提供的资料的层面上,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八《愚公移山》最有意思的就数愚公与智叟孰智孰愚的讨论了。放手让学生去谈,学生可以谈出很多精彩的见解。但教师的工作是在学生略显零乱的回答中梳理归纳思维的脉络,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的品质,这就是有挑战性的地方,也就是课的亮点所在。 愚公智叟到底谁更聪明?学生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莫衷一是。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在这篇文章中评价智慧与否的标准应当是什么。 愚公面对的问题是大山的横亘,出行受到阻碍要绕远路。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是谁的看法有助于解决问题。智叟的话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回避了问题,毫无建设性的意见,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恐怕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 如果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退而求其次,能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也还可以称得上智慧。但是我们分析智叟的话语,智叟的议论从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两个方面来展开,而这个问题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过了,且如出一辙,智叟的话语无非是拾人牙慧,并无过人的见识。如果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应该被成为“智妪”了,这显然是荒唐的。 抓住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一点来评价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较清晰,问题也比较容易讲清楚,学生的思考也能上一个台阶。然而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智和愚的辩证思考,让学生体悟到除了现代科学能够测算的所谓智商,智和愚还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学的因素,并非能够孤立片面的看待评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