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案第一课时(模板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一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捉 焦急放回 列宁小男孩 喜爱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二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读是理应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贴近生活。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于学生的思想是一种陶冶。 增强读的同时,有意识地削弱讲解的份量。有时侯我们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想方设法地讲解得细些,还要反反复复地搞上几遍,其实大可不必。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弄懂这些浅显的内容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对头。众多繁琐隐晦的讲解只会抹杀了孩子们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了几十年来的汉语还读不好文章写不好字,这确实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只灌输,不管学生是否乐意,别指望有好的效果。 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只要学生喜欢,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争精益求精。首先让他们参与进来,再提高质量。朗读训练,中年段的学生不强调运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倾情演绎,凸现作品的基本轮廓,如果能熟读成诵,则效果更佳。 培养兴趣的另一个大胆尝试是让学生读、听相结合,让听的学生来给读的同学提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中肯,气氛热烈。你来我去之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三指生认读,小组读。 2、比一比谁记得多?小组比赛。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生说然后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男孩最终将灰雀送回来的故事。 三、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惹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读出感受,把体会写在旁边,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朗读第一自然段。 汇报交流:“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读出了喜爱之情。谁还想再来读。 这句话表现出灰雀非常惹人喜爱。 三只灰雀欢蹦乱跳的唱歌,你们喜欢吗?除了你们以外还有人喜欢它们呢?是谁? (3)你是从哪看出列宁很喜欢这些灰雀?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哪几个词语中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每次、都要、经常这三个词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程度。 出示图片:“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四、学习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 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一下,从下面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谁还想再来读。读出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 2、齐读第3-10自然段,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画出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 列宁的话: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3.指导学生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2)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默读第11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为什么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奇,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4.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请同学们以“灰雀昨天去了哪里”为题,写一段话,进行写话练习。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四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可惜”、“果然”、“诚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自我教育、改正错误的优良品质。 4.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人文教育目标: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1)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用“”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书):读、画、体会。 (师巡视,辅导)。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学生自读后抽查)。 (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惋惜的心情。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两名学生重复了别人的朗读。)。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4.比较体会。 (多媒体:课后第二题(2)的句子。)。 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 (抽生读)。 5.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 (师板书:爱。 灰雀。 爱 列宁男孩。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生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教读,生读。)。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会飞回来” (如果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一定会飞回来!” (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 (放鸟归园)。 板书: 7.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鸟儿会回答吗)。 2.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师: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激励学生美滋滋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师: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认真书写,师巡视辅导。表扬学生卓有见地的话语。 (师插话: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是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爱吗)。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 二、阅读评价。 三、领悟表达特点。 四、生字识记与书写。 五、布置作业。 1、写本课的生字与词语。 2、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后小结: 情融于课文,却溢于言表,如何让学说真切地感受作者蕴涵于文中的这种情感。必须让学生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去走一遭。学习这一课,运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列宁和孩子,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悟、分角色品读,让情感激发情感,让心灵滋养心灵,学生读得投入,感情读效果非常好。教师语言的渲染,多媒体的吸引,把学生真正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五《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六a、导入对于“自由”的阐述,以“鸟眼看人心”,运用别出心裁的视觉转换,以传统的第三着眼光,转变为参与者之一的第二只眼看世界。之所以称为第三者眼光,是因为传统的观察是除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外的一个虚无观测点,相对而言只是旁观者,若能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之与参与者的境地,应有更深刻的内涵。概而言之,选取角度不同,感受也肯定不一样。 b、传统板书过分注重逻辑性和其归纳作用,容易陷入一种大而全的误区。往往不知所云。无法将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理所当然的要走形象直观之路,形象鲜明的板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我个人的观点,小学语文板书应尽量淡化文字,增强形象感,并且要有冲击力,看着舒服,过目不忘。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七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八知识与能力:阅读本节课的5个新单词,理解单词“chest,euphemism”的意思,并写出本节课的新单词。了解课文内容。 程序和方法:通过“位置法”和“演示法”理解“乳房、委婉语”的含义。本文以列宁、灰麻雀和小男孩的关系为线索,梳理了文本的内容。通过数据展示、描述性体验和比较想象,我们可以加深对列宁作用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列宁对灰雀和自然的爱。初步体验了列宁对儿童的爱,对鸟类的爱,对自然的爱。 教学重点:。 列宁发现灰麻雀失踪后,通过耐心而得体的对话,让孩子回到灰麻雀的经历中,也就是小男孩每次回答的想法。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和态度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收集有关列宁的信息。 2、磁带的歌曲“我是一只小鸟”和阅读和录音的文本。 时间:2小时。 教学过程。 一个节。 一、情景引语,激发兴趣。 1、显示列宁的照片。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列宁的故事。 2、学生交流后,老师对列宁作了简要的介绍。 3、(图:三只灰色的麻雀在树枝上快乐地唱歌。)。 老师:看!灰麻雀来给我们讲一个关于列宁的故事。让我们热情地向他们问好。——标题。 1)阅读标题,并提醒我们“麻雀”这个词是通过描述鸟的形状而创造的象形文字。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哪种灰麻雀? 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把它读得漂亮些。 第二,第一阅读理解。 1、让学生充分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的发音,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新单词:正确发“breast”、“birch”、“walk”、“sincerely”、“jump”等鼻音。 3、阅读自然段落中的名字,先小组交流,再个人交流。理清课文的上下文。 3、学习自然段落的第一段。 1、按名字读自然段的第一段,说出你所理解的。 2、课文是如何描述这三只灰色麻雀的?找出句子并读一读。说哪个词用得好,这个机制就能理解“委婉语”、“反反复复”、“吸引人”。 3、像读格雷芬奇一样读列宁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列宁的感受。 4、巧妙的结局,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麻雀消失了。它去哪儿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4、学习新单词,指导写作。 1、学生独立观察生词的特点。 2、你认为哪个单词最难写?你怎么记住他们的字体? 3、提示:本节课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单词。注意左右比例。单字符“step”和“person” 写作时,伸展你的笔触。 4、学生发帖、写“步、人”等。一个写得漂亮、评论正确的同学。 第五,布置作业:安排学生抄写文章中好的单词和句子,并做“随时间积累”。 部分b。 首先,激发介绍的兴趣,感悟课文。 (1)展示灰麻雀唱歌的声音。突然就剩下两个了。还剩下什么?列宁会怎么样?(急)当时,因为列宁喜欢灰麻雀!阅读课文的自然段落3-10,找出描述列宁偏爱灰麻雀的句子。 1、展示这句话:“他找遍了他周围的树林,但是没有找到。”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麻雀不见了,他是什么心情?他会去哪里?体验“在…我找不到“灰麻雀”的心情。指导阅读。 2、引出列宁的三个问题:。 “孩子,你看见过胸深红色的灰麻雀吗?” 它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它是凉的。它怕冷。 多漂亮的灰麻雀啊,可惜它再也飞不回来了。 仔细阅读这些单词,你会意识到什么?老师认为你一定能读到列宁的焦虑、担忧、遗憾和担忧,因为它们都集中在表达列宁对灰麻雀的感情上。一句话,它是什么?黑板:爱。 3、指导列宁读和写“灰麻雀”句。 灰麻雀到底去哪儿了?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九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一、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检查初读: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2、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策略: 1、指名分别读三个句子。 2、理解生字词语——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 白桦树:看插图理解。 婉转:选择字典中正确的解释。 面包渣:学生讲述。 重点落在胸脯:1、读音;2、偏旁:身体部位多用月字旁;3、书写:左窄右宽。 二、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策略: 1、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归纳每个时间发生的事。 填空练习。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公园里看见。 一天,列宁发现,就。 第二天,。 3、将三个时间发生的事连起来完整的说故事主要内容。 三、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找出表示喜欢的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 2、想象练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他看到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练习中理解“惹人喜爱”。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小老师讲解生字书写注意点。 2、重点指导: “或”的笔画顺序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安排。 “步”的下部书空强化记忆,避免写成少字。 3、学生自行书写练习。 4、评价反馈。 一、听写词语,说主要内容。 1、听写词语: 白桦树胸脯婉转。 仰望微笑自言自语。 不敢一定诚实。 2、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通过关键词理解人物特点。 (1)男孩是诚实的。 策略: 1、找出写男孩的句子。 2、交流:列宁怎么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预设: 句子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生:从省略号可以看出,男孩对自己抓灰雀的行为感到愧疚,说起话来断断续续。 句子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练习: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男孩想到,所以又不敢讲。 句子3“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1、对比练习: 第一句没有一定,后两句有一定,最后一句还加了感叹号。表示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说明在与列宁的交流中,男孩不断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 2、是什么使得男孩的态度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练习:因为,所以男孩一定会让灰雀飞回来。 句子4、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练习: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他想。 (2)列宁对男孩的`宽容。 句子: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练习:灰雀说:“。” “。”灰雀地说。 练习:因为,所以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三、多角度感受人物特点,拓展阅读。 1、通过读书,我们发现男孩是诚实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2、课文中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那句,抄下来背一背。 3、推荐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十1、能抓住关键词,理清事件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积累背诵描写灰雀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读懂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教育。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第26课《灰雀》。 1、听写词语:灰雀郊外男孩唱歌。 2、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自行订正。 3、言语训练:请用这几个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我们在讲述或者记叙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讲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还要讲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怎么样及结果如何。 过渡语:三只灰雀是整个故事的线索,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呢? 1、出示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2、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课文中谁喜欢灰雀?)。 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感受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还有谁喜爱灰雀)。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过渡语:其中有一只灰雀跟我说它们好好的在枝头唱歌,不知道为什么有个小男孩把它的一个同伴捉走了,第二天却又主动地把它的同伴给放了回来,它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很厉害的本领——“读心术”。怎样才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呢?(察言观色)。 1、自由读课文2—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们对话时各自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2、教师指导补白。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3、自主填空补白,分角色朗读对话。 4、师生承接读。 5、评读:梳理人物心理。 语言训练: 爱一只鸟儿,不是,而是。 爱一朵花儿,不是,而是。 过渡语:好在小男孩在列宁的引导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决心改过。 2、出示文章结尾,师配乐范读。 3、思考: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在男孩心中列宁又是怎样的呢? 4、表达训练:假如你是小男孩,会对列宁说什么呢? 灰雀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