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实用11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一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二——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5、句式。 (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三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四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五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六【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七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八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跟从。 (2)并驱如故。 故:原来。 (3)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4)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5)积薪其中。 薪:柴草。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7)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8)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9)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代“两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代“柴草堆”)。 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2)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一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末语气助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 (3)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4)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只是)。 (5)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6)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7)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九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十(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篇十一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