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一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 本文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顺序准备刘备的态度。 (关键词语)。 关羽、张飞的态度。 (关键词语)结果。 一顾。 二顾。 三顾。 总的说明什么。 (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 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张飞a.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c.张飞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c:刘备的行为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b.刘备轻叩柴门……。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口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门台阶下午等孔明醒来。 d.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大业。 张飞:a.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b.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 (正是刘备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退隐山林的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d:指导感情朗读。 a.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b.分角色表演性朗读。(读得好的,及时表扬)。 3.学生小结: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结果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从此下山辅佐刘备。 1.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是谁说的? 2.出示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师讲解《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学生小结:《出师表》最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4.从诸葛亮下山到诸葛亮最后写出名作《出师表》以表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课余阅读《三国演义》通俗读物,了解刘备其人、其事。重点评价刘备性格特点。 1.本设计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 3.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二《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3题。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三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篡逆 猝定 斡旋 。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 不栖熟谙。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罗贯中。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谋。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四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五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时空阅读网范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出师表》节选。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六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晌 塞 尊 诸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 2、边读边思考质疑的问题。 3、检查词语。 (1)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结拜兄弟。 读准人名,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 (2)群雄纷争 讲明当时背景。 (3)邀请 辅助 统一中国 。 (4)恭恭敬敬 半晌 茅塞顿开。 (5)景色宜人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读准音。 (6)出示描写隆中景色的片断。 理解字意思再理解词义(看图理解)。 这段文字中写了哪几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读读这段景色,给你什么感觉?`想像画面。说说感受。 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呢?(衬托诸葛亮刚毅高远非同凡响的个性,所以也称卧龙)。 齐读这段话,感受景色的秀丽。 4、分节朗读课文。正音。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5、了解大意。 6、读了课文,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练笔。用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 (1)——————————,只见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供人们休息的凳子凳子后面,盛开着许多不知名的花,红的、黄的、百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2)我们来到儿童游乐场,只见————————————————。 (3)自己写一段话。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闪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生版)。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一、复述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 (1)还认识这些词语吗?谁来读第一排?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课文的主人公的名字)。 (2)谁来读第二排? 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写隆中景色的词语)。 (3)谁来读第三排?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敬等候。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写刘备动作的)。 (4)谁来读第四排?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 (5)一起读这四排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把这些词语连贯地说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隆中的景色可真美!你看! 1.欣赏美景。 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语。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语。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语。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出示图文。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才华的人吗?(是)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开他的话茅塞顿。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要是这样写好不好? (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3.我得到诸葛先生真好。)。 (不好,写得不具体。)。 (3)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 (4)揭示关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语言。 1.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2.交流。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过渡: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6.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着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7.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0多岁,诸葛亮才20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 (三)写法。 (指着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过渡:“尊重”,是那样地让人感动!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名《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他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的“感激”)。 1. 诸葛亮是怎样帮助刘备的? 2.出示句子: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过渡:有人说,“书生论武事,大都纸上谈兵”,可是诸葛亮却说得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扩展自己的地盘,然后逐步统一中国,使得刘备茅塞顿开。(读这句话)。 4.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降姜维……。 5.拓展成语: (这正是)。 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 补充:《三国演义》开头的一首词。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让我们记住这个声音:“尊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生版)。 板书: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语言。 三顾茅庐 尊重 轻轻走进 。 恭敬等候 动作。 快步走进。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七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投影设备、课件等。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案一等奖篇八一、复习导入: 1、练读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二、精读课文: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 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s: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齐读转折。 s:刘备想见诸葛亮。 s: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s:读最后两节。 t: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s: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s:“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