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一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1课时。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习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平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 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 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二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述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完美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完美的湖光山色中了。)。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三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 2、写作背景。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 3、男女生共读。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小组合作,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 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五、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小组合作,从以下三个角度赏析诗歌。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景物?)。 2、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3、体会诗中表达出的诗人情感。 六、想一想感受诗之美。 请大家插上想像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 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七、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八、作业。 完成练习册,背诵诗歌。 九、结束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 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 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苏轼。 内容:早春景物。 语言:生动精炼。 情感:喜爱赞美。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四白居易潜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潜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资料。 一、导入: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画,看看谁能说出画所在的地方。(ppt)。 生答(杭州西湖)。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写的《钱塘湖春行》(板书)。 二、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才春行》是他在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也是杭州西湖。拓展: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三、朗诵。 播放范读;学生读。 低、泥、蹄、堤——七言律诗。 四、初读。 1、从标题中你明白了哪些方面的资料?(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2、那除了标题外,你从哪里明白它描述的是春天。 透过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充满活力。 3、标题写着“春行”那出行的路线是怎样的? 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五、精读。 1、讨论:,找理由说明: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改为“把“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春燕啄春泥””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改为“把“几处早莺寻暖树,谁家春燕衔春泥”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五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三、出示目标:(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6分钟)。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通晓诗之意(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六、品一品探寻诗之妙(6分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师: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定要读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一过程,板书)。 七、想一想感受诗之美(8分钟)。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颔联:……。 颈联:……。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生: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师:哦,同学们描绘的春景太美妙了,让我们再次陶醉其中了。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 八、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3分钟)。 1、师:同学们,积累古诗词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 4、学生齐背。 九、比一比体会诗之异同(5分钟)。 师: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绘春赞春的美文佳。 作。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遍! 阅读韩愈的《早春》,试从所描绘的景物及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比较异同。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春的古诗词佳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十、结束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 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六1、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片断。 2、请你说一说:春天究竟在哪里? 春天在......更在白居易的诗里。让我们随白居易一起去钱塘湖游览一番。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停顿。 (1)、教师讲解诗的节奏,学生找规律。 (2)、结合幻灯展示的停顿齐读。 (3)、以接龙的形式读诗。 (4)、节奏既可以按音节划分,又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范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学生介绍作者。 5、同桌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6、边想象画面边读。 明确:游踪。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3、问题二继续探究: 早莺争树——新燕啄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试读这一句,体会添加上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重音的处理。 1、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涌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生描绘,教师板书总结。 结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颈联。 男生读出醇厚,女生读出景美请柔。 3、同桌之间吟咏背诵。 4、制作卡片,送给同桌。要默写上这首诗。 提示这些字的写法:啄,阴,初。 5、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春行”。 6、春诗春歌知多少。 拓展阅读赏析《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屏幕展示两组例句。学生齐读。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语境,恰当的用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板书设计: 节奏。 钱 塘 湖 春景行踪。 水涨云舒喜悦孤山寺。 莺争燕啄贾公亭。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七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刘丽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刘丽:首先我们请王斌给我们用葫芦丝表演一曲春声妙韵。(王斌表演)。 (同时)刘丽:请大家注意。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由雪飘飘负责;。 2、请胡洁同学抬出我们的文学作品展板;。 (师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展板)。 刘丽:请同学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文。 (学生朗诵诗文)。 刘丽:由弓正小提琴伴奏,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在小提琴声中,同学们齐读全诗,下课)。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著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钱塘湖春行》,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八一、欲读——进入诗境。 1、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片断。 2、请你说一说:春天究竟在哪里? 春天在......更在白居易的诗里。让我们随白居易一起去钱塘湖游览一番。 二、初读——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停顿。 (1)、教师讲解诗的节奏,学生找规律。 (2)、结合幻灯展示的停顿齐读。 (3)、以接龙的形式读诗。 (4)、节奏既可以按音节划分,又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范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学生介绍作者。 5、同桌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6、边想象画面边读。 三、赏读——解其妙处。 明确:游踪。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3、问题二继续探究: 早莺争树——新燕啄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试读这一句,体会添加上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重音的处理。 四、诵读——诗我交融。 1、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涌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生描绘,教师板书总结。 结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颈联。 男生读出醇厚,女生读出景美请柔。 3、同桌之间吟咏背诵。 4、制作卡片,送给同桌。要默写上这首诗。 提示这些字的写法:啄,阴,初。 5、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春行”。 6、春诗春歌知多少。 拓展阅读赏析《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五、读罢——咀嚼应用。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屏幕展示两组例句。学生齐读。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语境,恰当的用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板书设计: 节奏。 钱 塘 湖 春景行踪。 水涨云舒喜悦孤山寺。 莺争燕啄贾公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九教学目标:。 1、掌握大声朗读的技巧,感情用事地重复,直到背诵为止。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大声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意境之美,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感知诗歌的内容。 3、课程表:1课时。 4、预备准备:。 1、制定辅导计划,安排学生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热情的介绍:。 同学们,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水是晴天,天是雨天。”如果你想把西湖比作西子,淡妆和浓妆总是合适的。这首诗在哪里描述了美丽的风景?是的,西湖。人们常说:“天下有天堂,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动人而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本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美景的书,《钱塘江的春节》。 二、第一次读诗:。 (1)准确的发音和节奏:。 老师:请拿出你之前准备好的辅导课计划。在我们学习一首诗之前,我们必须先读它。让一个同学读整首诗。 学生阅读。 老师:让一个同学大声评价他或她的阅读,认为他或她需要提高和做一个示范。 预设:学生可以评估发音、朗读节奏或情绪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或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诗歌的节奏划分在书本上。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223首诗的节奏来划分诗歌的节奏。只有当大声朗读时,我们必须确保“呼吸连续不断,声音有意中断”,注意呼吸的使用,而不是故意停止。 一起读。 (2)朗读节奏:。 老师:找出这首诗的韵律。 生:西、低、泥、蹄、堤。 教师:介绍2468句押韵诗中最后一个单词的押韵。第一句话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使整首诗听起来更有说服力,和谐易记。当我们读押韵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把押韵的单词读在一起。 师:过渡:不仅要准确地读节奏和节奏,还要读感情。如何解读情感?我们必须理解意境之美,在诗歌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然后让我们详细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3、阅读诗歌:。 (1)解决问题。 老师:请大家一起读这首诗的题目。 学生阅读。 老师:你从题目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季;事件:旅行。 在一句话中,作者在春天参观了钱塘湖(西湖)。 (2)读第一联。 预设:结合书中的注释,孤山寺、嘉公亭为西湖所独有,与“钱塘湖”紧密相连。 结合书中的注释,水位和云脚都接近春天。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朱自清的《春》中的“山涨水升”和云落云落,帮助同学们理解单词。 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如何坚持标题中的“行”。从“北”和“西”,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边走边看,从古山寺北到嘉公亭西,了解作者的游历。 一起读第一联。 (3)读下巴和脖子的对联。 老师:从题名和第一副对联可以看出,作者春天来到西湖,从古山寺出发,经过贾工亭。在我所能看到的范围内,泉水开始上涨,与河岸平齐,云层低垂,与湖水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风景呢?继续读下去。 盛:从下巴和脖子上找出对联:早期的莺,新的燕子和浅草。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4.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5.领会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6.初步了解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1.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如押韵等。 2.诗人的主观情感是怎样融和在写景中的。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人们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幻灯片1:西湖美景。文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选自《饮湖上初晴后雨》)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读了他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苏轼这比喻的确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幻灯片2:该课封面,应包括西湖、湖水、堤岸、骑马漫步的诗人、燕子、树间的小鸟等景物。文字:该课课名、作者、全诗。画外音:男声朗读该诗。)。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幻灯片3:白居易照片或图片。文字:“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次,感受一下诗中洋溢着的春意。 (三)、分析结构。 分析: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是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幻灯片2中“孤山寺”与“贾亭”几个字变换形态、颜色)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幻灯片2中“白沙堤”与“湖东”几个字变换形态、色彩),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幻灯片2中“莺”与“燕”二字变换形态、色彩),花和草是植物(幻灯片2中“花”和“草”二字变换形态、色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这样,我们知道此诗是从行游观赏的角度来写钱塘湖的景色的。全诗像几幅连缀而成的‘风景画,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2.梳理作品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春夜喜雨》的题眼是“雨”字,而《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一个“行”字,一贯而下,统摄全篇。在作者“春行”之时,移步换景,美好春景化作诗人笔下的一串串意象。这些春季典型的意象,成为全诗,引人注目的焦点。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自“孤山寺北贾亭西”起,行至“白堤”,作者选取的都是最能表现“春”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雨过后的西湖,水色天光,波起波平;“早莺争春”“春燕啄泥”写尽初春时节的生命活力;“乱花迷眼”“浅草新长”将花草的整个生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联更是直抒胸臆,以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在早春风光中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四)、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的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思。但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 “早”莺、“新”燕。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象。 “渐欲”两个副词,取代了动词的效果,表现出春季“乱花”自含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张力。硬是将原本一时一刻的景象表现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 “才能”与“渐欲”对仗,表现出春草新长时的“新”“嫩”感。 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也将整首作品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值得品味。 (五)、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陶醉在西湖早春风光中的愉悦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张力。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一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习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平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二(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三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文档为doc格式。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四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习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平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五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三、出示目标:(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6分钟)。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六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七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教学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殊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