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第1课时。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二)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学习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四2四书五经:“四书”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即孔子订《诗经》、《尚书秋》加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 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5我国传统教育三大问题: 一、古代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语文考试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二、教学内容问题——束缚人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问题——记诵和摹仿。重感知,缺乏分析和认识。 一、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 二、脱离应用实际——大多和生活实际无关。 三、忽视文学教育——抹煞了学生的文学天赋和理解、欣赏文学的能力。 四、忽视知识教育——文字学、训诂学知识的欠缺。“起——承——转——合” 6、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标志: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又称“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49年文”。 b.讲解生字生词c.分析课文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8“工具说”三座丰碑:张志公、叶圣陶、吕叔湘。 9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指导思想)。 “四式”——语文阅读课的结构模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10魏书生主要贡献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课堂教学法” 指导思想:培养自主、自律意识,培养兴趣、教以方法、导以习惯。 六部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11、2025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2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贡献: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12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特点: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习。 13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 14课程设计三层次:“宏观”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编制,解决基本理念,课程价值、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内程计划);“中观”对具体课程的编制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微观”教师对课程的再设计学科的教15语文课程标准也称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在课程体系中的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16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二者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究其功能来讲,二者是同义语学大纲”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置换的问题,是颇具深意的。(一)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到主要教什么(二)。 (三)课程目的从关注学生智力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方法:默读与朗读、精读与略读、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27写作教学的目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规范和能力。 内容: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的任务有: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3思维训练:善于想象与联想;深入地思考生活;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 4语言训练:准确生动;简明得体。 批——有关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问题用“批” 改——有关语言的问题用“改”(删、补、调、换。 2教会一套批改文章的一套符号。 29课程标准中称小学低年级的写作训练为“写话”,小学高年级为“习作”,初中以上称为“写作”。 缺点:不利于学生自由驰骋,写出的文章缺乏个性。 半命题——缺前半的、缺中间的、缺后半的。 作文供材料的种类1、文字材料2、图片材料3、音响材料4、实物材料。 基本模式:两大类九种。 一类对提供的文字材料直接加工改造。有续写、缩写、改写、扩写、 一类按文体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想象文。 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区别: 2文体上,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 3结构上,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语文课标把知识性的“听话说话”教学变为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区别。 一、课程功能比较,听话说话是“知识能力型”的,强调的是课堂情境下获得听说的知识和能力;口语交际是“情境中的交流和互动。 二、课程结构比较。听话说话的课程结构偏重于静态式,口语交际的课型结构则强调动态式。 三、教学重点比较。传统的听话说话教学重点在于对自然语言形式特征的刻画上,突出语法特点,不包括实际情学中强调语言形式的信息传递功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四、教学评价比较。以往的评价侧重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而口语交际评价更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2语音辨识力3话语记忆力4话语理解力5话语评判力6口语表达能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1.听讲2.诵读3.复述4.答问5.讲述故事和见闻6.专题演讲7.即席发言8.讨论或辩论9.创进行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五二、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xx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七、作业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六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 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 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 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 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 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 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 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 (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 (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 (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 (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 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 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齐读课题。 教后反思: 拨开景语看情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 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 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 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 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 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 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 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枫叶。这样的富有内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没有遗憾,不该凄苦的。 那一树的红叶依旧,但是在一树的红叶上我们分明看见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怀!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七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八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方式。 4、表演《特殊的考试》,能完成有关环保的考题。 1、字词积累,会用词语造句。 2、通过表演和做考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能加部首组成新字,会用词语造句。 一、描一描,写一写。 1、教师出示田字格里“特、持、拦”三个字。 2、学生观察讨论: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多个横。) 3、同桌互相说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4、教师指导:书写横比较多的字,写时注意横画的长短变化,其中突出主笔的横要长一些,如“特”字右上部第二横;“持”字右上部第二横;“拦”字右上部第三横。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7、选几份全班欣赏,师生共同评价。 二、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1、教师出示部首“刂”“隹”,学生说出名称。 2、想一想哪些字还带这两个部首。 3、学生汇报汉字:刂——别、划、剑等。隹——难、准、谁等。 4、指导学生认读这些字。 5、选自己喜欢的写在书上。 三、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兰——拦代——袋当——挡干——赶人——认 1、前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前三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三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两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他的读音。) 4、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用阅读。) 四、加部首,组成新字。 1、教师出示第一组子卡,学生指名读、齐读。根据部首说说新字的意思。 2、学生给后四组字加部首,写出新字。 3、学生小组内交流,根据加的部首说一说每个新字的意思。 4、学生口头组词,练习说话。 五、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卡:准备、亲切、顺利、为难、吃惊、心爱。学生开火车读。 2、说一说每个词语的意思。 3、选自己喜欢的一到两个词语造句。 六、为本单元中的小动物写评语。 2、学生汇报交流。 比如:小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河水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 小熊不爱护环境。 3、选自己喜欢的写下来。 七、表演《特殊的考试》。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怎样表演。可以把人物内心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九1. 知识与技能:学会二十个生字,会认字九个,会写字十一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 2.能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葡萄等事物,体会秋天成熟与繁荣。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 2. 师生交流。 来学习这篇文章。 过渡: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读:走进课文,感受迷人的秋色。自由读文,如果有哪个字不太熟悉,想办法自己解决,哪句话不太好读,可以反复练习,读好了,再往下读,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收获。 二读:个别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留心自己刚才读书时不认识的字。并找一找文中作者观察秋天的美景后,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1. 交流:作者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课件出示: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我喜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2. 交流理解“绚丽灿烂”“成熟”“繁荣”“丰收”“欢乐”,字字句句饱含作者浓厚的感情。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提出中心话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秋色是迷人的,绚丽灿烂的,秋天是成熟、丰收、欢乐的季节?” 4. 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语句。 1. 畅谈交流: 让学生结合文本或生活实际观察,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秋天“表示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的‘喜爱。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2. 课件出示: 结合学生的感受,相机出示秋高气爽、柿树、苹果、山楂树、葡萄等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秋之美,体会读出秋的绚丽,秋的丰收。 3. 整体回读,配乐朗读。 1. 播放秋天的录像 2. 说秋天,此刻,你眼中的秋色又是什么样子的? 3. 赞秋天,此刻,你要对这美丽的秋色说些什么?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 教师出示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引导学生互相教大家记字,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 学生独立写字。 1. 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 于秋天的文章、诗词。 2.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生活积累,为阅读学习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语文学习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习课文打基础。 3.抓住重点,体会秋的美丽。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提倡个性化朗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到秋色是绚丽灿烂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读法,让学生从同学和自己的个性化朗读中体会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内容与课文结合较紧,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对这些优秀诗文进行诵读,进而达到积累、欣赏的目的。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5.激励学生更多地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