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秋思教学设计(实用11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校庆的时候吗?当你们毕业后,也来参加母校的校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岁,母校》这篇现代叙事诗。 1。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自由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作业设计: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板书设计: 对母校的赞美。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三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四教材分析: 《狱中联欢》节选自《红岩》第16章。联欢指1949年新年联欢。当时反动派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停战”把戏。在这样的背景下,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作出一点放松的姿态。我们的革命前辈就利用这个机会举行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对于中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一次检阅。 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内容,领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自己喜爱的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对联。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课文中对联的含义。积累自己喜爱的词语,背诵自己感兴趣的对联。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课文中对联的含义。 教学构想: 课前可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和学生讲述或朗读跟课文关系密切的章节。本课是略读课文,课文又较长,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感情朗读中要求学生体会对联的含义,以及表演节目中的双关语。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录像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背景。首都北京将举行开国大典,山城重庆仍然被反动派盘踞。在那里的中美技术合作所(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仍关押和许多革命者。他们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后来敌人的确对他们下毒手。从全国的形势看,反动派已彻底失败。他们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伺机进行反扑。渣滓洞的特务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革命前辈便利用这一机会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以巧妙的方式同敌人进行斗争。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同学们都回家预习课文了吧,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生字学习的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2)学生自由朗读后,同位检查朗读情况。 (3)指名朗读,教师注意正音。 xinghuixieliaojiang。 猩诙谐镣蒋。 2、请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出示投影: ()——()——()——()。 思考:你能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 3、指名完成填空内容。 三、自读“交换礼品”部分,指出都交换了哪些礼品?想象这些礼品都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说明什么?然后交流。 1、礼品有:贺年片——小块草纸,红药水当颜料。 五角星——塑料牙刷柄雕刻成的。 锦旗——彩线是从袜子上拆下来的。 2、他们连起码的材料也没有,赶制这样的礼品,说明了什么?(既表达了同志间的友情,又表明了革命到底的志向。)。 3、请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四、学习“贴对联”部分。 1、分小组朗读课文。 2、在进行讨论后,在每一副对联旁注上或在书上画出含着的意思。 3、讨论交流: (1)“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形容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横额“扭转乾坤”,“乾坤”指天地,“扭转乾坤”含有推翻反动统治之意。 (2)“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意思是在敌人的监牢中坚持学习领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真理。“歌乐山”指渣滓洞的地点。横额“极乐世界”,道出了革命者掌握了革命真理的乐观心境。 (3)“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旧景”指反动派的统治。“新春”指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前景。同“苦尽甘来”一起,表达了革命者坚信革命即将胜利的信念和对革命前途的憧憬。 (4)“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借用古人诗句,既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阻止革命胜利是徒劳的),又表达了对胜利(红杏出墙)的企盼。横额“大地回春”,生动地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5)“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两个天窗”“一扇风门”概括了革命者非人的铁窗生活。横额“乐在其中”,表达了革命者视苦为乐的革命情怀,也是对反动派迫害革命者的巧妙接露。 4、教师小结:总之,狱中的革命者运用对联这一形式,抒发了革命情怀,同敌人进行了既巧妙又坚决的斗争。 五、学习“表演节目”部分。 2、出示投影(本段重点句),讨论、交流句义。 (1)是针对几个戴着脚镣的革命者扭秧歌发出的感慨与赞叹。“高歌曼舞”放声歌唱,尽情舞蹈。这种高歌曼舞是对反动势力的蔑视,是对革命胜利的企盼。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鲜明立场、顽强斗志、乐观精神的赞颂。 (2)是对狱中联欢的集中概括,也是对革命前辈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概括。这两句话表面十分风趣,实质上表达了革命者蔑视敌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3、感情朗读,读出感情。 六、感情朗读整篇课文,选择你认为意义深刻的对联或句子背下来。 1、指名朗读,全班评议。 2、各自练读。 3、再指名读。 作业设计: 1、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2、抄写课文中的对联。 3、感情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狱中联欢。 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五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品味语言、神情、动作,认识人物特点,了解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及廉颇知错能改、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并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4、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一、直奔文本,引出和为贵。 2、门客韩勃为什么如此气愤?自读第一幕回答。除了挡道,还会怎样? 3、廉颇的这些举动,充满他的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4、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哪看出来? 6、怎么理解这个和字? 7、联系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想想将相和重要吗?为什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六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七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透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主角朗读课文。 1.认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2.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剧本?(四年级下册的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剧始和剧终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状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透过人物的语言,如对话、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阅读时,要仔细品味人物语言,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教师板书课题:《负荆请罪》。 学生齐读后师问:“荆”是什么结构?右边的“刂”表示什么意思?左上角的`“艹”证明了什么?而“开”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师相机介绍荆这种植物:荆,是一种落叶灌木,它叶柄很长,叶片成手掌形,生有蓝紫色的花。 荆的枝条韧性很大,是编织箩筐、篮子的好材料。它之所以被用来作打人的刑具,可能也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吧,毕竟用它来打人不容易折断。另外,由于有的荆上长有刺,与它共同生长在山野的棘也长有刺,人们又把荆、棘相提并论,比作艰难险阻、障碍重重,有成语为“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负”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背着)让学生试解释“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背着荆条向对方请求责罚,期望得到对方的原谅。) 看了课题,你明白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完这个剧本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时空阅读网范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分析并指导书写“廉、惧、庸”等生字。 (3)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 (4)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府邸:指旧时高级官员的住所。 上卿:战国时,诸侯的高级长官称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职位最高。 门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之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观点、言论、行动上尖锐对立。 唇枪舌剑:嘴唇像枪,舌头似剑。形容论辩时言辞锋利,争辩激烈。 宽容大度:形容心胸开阔,度量大,能容人,能容事。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用钢笔进行生字描红。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习检查 1、板书:负荆请罪 学生读课题。 2.师问: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于什么?(历史故事) 、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人。(师明确:一个是战功卓著,一个是谋略过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上卿,但同时他们都是赵惠文王的肱股之臣,是赵国的擎天支柱。) 过渡:廉颇为什么请罪?他是怎样请罪的?结果怎样?从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资料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有不懂的,也请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重点讨论:从这段中,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呢?你喜欢谁?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廉颇:冲撞心胸狭窄 蔺相如:避让宽容大度 4.学生分主角朗读第一幕资料,一男生读蔺相如,一女生读韩勃,其他学生读方括号里的资料,师读课题及报幕。 三、精读剧本第二幕 1.自由读这部分资料,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那句话,齐读这一句,思考: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联系这两幕的相关资料来说。 2.在这一幕中,你对廉颇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喜欢他了。国为他知错就改。) 3.讨论: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的态度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他最终明白了蔺相如避让他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怕他,而是为了赵国的缘故。他深感自己当初的一切是多么的无知与荒唐。于是亲自上门,负荆请罪。)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廉颇:请罪知错就改 蔺相如:相迎深明大义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导学生编写对联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蔺相如——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横批:一心为国 廉颇——心胸狭窄小巷相遇来冲撞,知错就改相府门前负荆条。 横批:国家至上 三、作业 将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者改编为一出三幕剧。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冲撞-请罪-心胸狭窄-知错就改 蔺相如-避让-相迎-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八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师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九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描述宝鼎的活动。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描述活动搞好呢? 3、教师小结:要描述宝鼎,介绍的重点是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第二课时。 一、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二、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四、总结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 a、时间长。 b、陆沉水漫。 c、松树腐烂。 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