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积雪消融不折不挠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谁是最可爱的人》《爱莲说》《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_,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二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2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三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1)探究.练习三(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指名生答不离题。 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 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四一、思想主题。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二、思路结构。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四、拟人化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以课文第七段为例,本段通过对白杨树抒情性的评价,把白杨树进一步拟人化了。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婆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那么白杨树美不美呢?单就这一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似乎对白杨树“抑”了一下,但白杨树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刚健美,这就是扬。作者对白杨树作了抒情性的评价,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 五、排比和反问的运用。 本文排比和反问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 句法的变化如下: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意思的加深: 反问句一:让人由树联想些什么。 反问句二: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比方农民。 反问句三: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反问句四: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以上不难看出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特点。 六、结尾设疑教学方法建议。 激发阅读兴趣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五1、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1、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交流汇报。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六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白杨树。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七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黄色框框内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xx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文档为doc格式。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八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2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 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案篇九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1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