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精选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一"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之一。4~5岁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关键期,且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幼儿对社会中各种交通标识认知的已有生活经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和游戏的形式来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体会交通标识的重要性并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1.乐于参与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理解交通标志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够按交通标志要求遵守交通规则。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1.知识经验准备: 在家长带领下观察过马路上的交通标志,知道交通标志的基本作用。 2.物质材料准备: (1)红绿灯人行横道的图标、常见的交通标志。 (2)模拟城市地图、玩具小。 (3)ppt课件。 一、游戏导入主题。 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红灯停绿灯行》,引入幼儿进入座位上。 2、师:"我们刚刚玩了个什么游戏呢?今天小朋友讲一个关于《小进城》的故事,仔细听哦,听一听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1、讲述小的遭遇,引起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的兴趣。出示图片。 (1)师:"小在里面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啊?"。 :"它为什么会被警察叔叔罚款?怎么样才能不被罚款,你们能帮帮它吗"。 (2)幼儿观察图片上的交通标志,引导幼儿说出三类交通标志分别代表的意义。 师:"你们知道这些标志带标什么意思吗? "这些标志怎么有蓝色、红色还有黄色的呢?它们都代表了什么?"。 教师小结:标志意思。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二1、感受儿歌诙谐有趣的情节,能用身体动作大胆表演。 2、尝试用其他称呼替换“奶奶”进行仿编。 3、让幼儿懂得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小老鼠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1、以手指游戏引题。 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么你们的小手可以做些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对了,我们的小手本领真大。今天老师也要用这两只手为大家表演个节目,仔细看。(教师戴上指偶,有表情地边念儿歌边表演)。 2、以提问形式,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印象。 a、请小朋友说说看,刚才老师表演的这个节目里有谁?(小老鼠)。 b、真棒,那你们有没有看清楚小老鼠它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上灯台,偷油吃)请幼儿一起念几遍。 c、小老鼠,来到这么高的灯台上,偷了油吃后它怎么啦?(下不来)。 d、后来小老鼠想呀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引导幼儿说出:叫奶奶)那小老鼠是怎么叫的?(吱吱吱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e、结果,它的奶奶有没有来呀?(没有)原来它的奶奶不肯来。(幼儿跟念数遍)。 f、最后,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滚下来)谁能上来做滚下来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下。(请幼儿边做动作边学念:叽里咕噜滚下来)。 3、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 小朋友真聪明,听得那么认真。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来表演好吗?(好)那我们除了用小手做灯台,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做灯台?(肩、头)表演两次,引导幼儿大胆跟念。 4、和幼儿一起做游戏。 哇,这里还有这么多的灯台!小朋友我们也来学一学小老鼠是怎样偷油吃的? 小结:小老鼠偷油吃,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向它学习,平时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用。 5、仿编活动。 小老鼠除了可以叫奶奶,还可以叫谁?(爸爸、妈妈、爷爷等)。 教师带领幼儿玩仿编的儿歌游戏。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三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感受儿歌的韵律感。 1.感受儿歌的韵律感。 2.能用动作表现滚动的状态,体验表演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学生对儿歌的记忆及读音。 老鼠和猫的布绒玩具。 1.产生兴趣。 小老鼠最怕谁?为什么? 2.学习儿歌。 教师边操作布绒玩具,边完整念儿歌一遍。 猫来了,小老鼠一害怕,就怎么样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教师再次完整念一遍儿歌,其中在“猫来了”这句话后,幼儿加念“喵”,以增强幼儿参与性,满足幼儿的兴趣。 教师用双手做道具和角色进行无声表演,如一只手做灯台,一只手扮老鼠(见附文),请幼儿尝试配念儿歌。 请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感。 你们觉得这首儿歌好听吗?想表演吗? 3.创编动作。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表演小老鼠滚下来的动作?(如慢慢蹲下来,双手在胸前做环绕滚动状)。 请幼儿边念儿歌,边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活动延伸。 1.通过直接的表演,幼儿能体会到“叽里咕噜”这一象声词的含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滚翻动作。 2.这一活动能使幼儿自然感知上、下等空间关系。 附 儿歌运动说明。 小老鼠,食指相对。 上灯台,左手握拳垂直,右手食指和中指沿左手臂交替攀爬。 偷油吃。双手四指并拢,手心朝里,与大拇指一起张合做吃油状。 下不来。双手并拢做摆手状。 猫来了,双手五指张开在脸两侧做胡须状。 害怕了,做抱头害怕状。 叽里咕噜滚下来。左手握拳垂直,右手食指和中指,交替自上而下从手臂滚落。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比较老的歌曲,但是歌曲诙谐幽默,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有很多家长在家教孩子唱的也是这首歌。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有个别孩子已经会唱了这首歌曲。 活动时,我先出示手偶小老鼠,让孩子在《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声中,和小老鼠一起锻炼,活动活动身体,激发幼儿的情趣,让幼儿投入到活动中。接着我根据歌词内容,用手偶讲述故事,我边操作,幼儿边学习,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在学唱时,我除了让幼儿完整欣赏以外,还和孩子们分段欣赏了歌曲。幼儿说出哪句,大家就一起学唱哪句,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歌曲的难易、孩子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练习歌曲。游戏是小班孩子的最爱,这个活动中自然也少不了。在游戏《猫和老鼠》中,配班的俞老师做猫,小朋友做小老鼠,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有个别孩子还被大猫的出现给吓哭了呢!在游戏中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是猫什么时候出现,而不是歌曲本身。我想,小班孩子要求他们边唱边游戏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注意点不是在歌曲的演唱上,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猫给抓住,真的是很天真。 歌曲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增强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融在一起。 活动虽然结束,但留给我的思考依然很多,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的磨练,不断的思考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四目标:1.感知儿歌的韵律感。 2.能用动作表现滚动的状态,体验表演的乐趣。 准备:灯台、老鼠纸偶、勺子、布、 图片过程: 一.产生兴趣。 2.教师讲述故事。 3.小老鼠最怕谁?为什么? 二.学习儿歌。 1.出示图片,边完整念儿歌一遍。 2.猫来了,小老鼠一害怕,就怎么样了? 3.教师再次完整念一遍儿歌,其中在"猫来了"这句话后,幼儿加念"喵",以增加强幼儿的参与性,满足幼儿的`兴趣。 三.学做动作。 1.教师用双手做道具和角色进行表演,如一只手做灯台,一只手扮演老鼠,请幼儿尝试念儿歌。 2.请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感。 3.你们觉得这首儿歌好听吗?想表演吗? 4.请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五1、学说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 2、能用简单的模仿动作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1、自制玩具图片小老鼠、猫、灯台,手偶:小猫、小老鼠。 2、歌曲磁带:《小老鼠上灯台》、一段欢快的音乐。语言磁带:《小老鼠上灯台》。 1、活动重点:学说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 2、活动难点:会用简单的模仿动作表现儿歌。 一、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 1、听音乐,师生共同自由表演。 2、教师提问幼儿:刚才你表演了什么动物?你喜欢谁?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动物? 二、教师请幼儿看手偶表演,学念儿歌。 1、教师边讲述儿歌情节,边演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 2、教师利用手偶为幼儿完整地念一遍儿歌。 3、教师表演,幼儿跟教师一起念儿歌、学儿歌。 三、引导幼儿在念儿歌的同时自己做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在念儿歌的同时自己做动作。 教师念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时,两手食指在胸前相对做小老鼠走的动作。 教师念到“喵喵喵,猫来了”时学小猫走。 2、启发幼儿想想“叽哩咕噜滚下来”应该做什么动作? 教师提示幼儿将两手放在胸前从上向下做绕拳动作,同时身体下蹲。 3、幼儿自由练习动作,感受其中的乐趣。 四、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整表演儿歌,感受表演的乐趣。 1、幼儿扮老鼠,教师扮猫一起表演。 2、幼儿扮老鼠或“猫”一起表演。 教师讲述:这首儿歌小朋友说的真不错,歌曲《小老鼠上灯台》你们没听过吧!我们一起听一听、唱一唱吧!(田疆丽)。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六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了解游戏规则,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分角色游戏。 2.借助灯台图片理解游戏的内容和情节,尝试用动作表现情节。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猫来了”的紧张情绪和迅速跑回家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老鼠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知道小老鼠想上哪儿去吗? (幼儿自由讨论)。 二、展开。 2.教师组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进行简短谈话。 教师:小老鼠爬到哪里偷油吃?后来谁来了?最后小老鼠是怎样从灯台上下来的? (1)幼儿听教师完整范唱歌曲。 师:老师吧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你们来听一听。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会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用歌词回答。 师: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什么? (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唱出来)。 (3)教师再次在范唱,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旋律。 师:老师还想表演一次,请你们给我鼓鼓掌! 4.幼儿学习演唱歌曲,按歌词创编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上灯台的动作。 师:猫来了,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滚下来怎么做? (4)幼儿边倾听教师演唱,边跟着教师做表演动作。 (5)幼儿边表演,边跟随教师做歌表演动作。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2)教师扮演老猫,幼儿扮演老鼠,根据规则进行练习。 (3)教师扮演老猫,幼儿扮演老鼠,共同游戏“小老鼠上灯台” 三、延伸。 户外活动再次游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七1、感受儿歌诙谐有趣的情节,能用身体动作大胆表演。 2、尝试用其他称呼替换“奶奶”进行仿编。 3、让幼儿懂得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2、小老鼠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1、以手指游戏引题。 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么你们的小手可以做些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对了,我们的小手本领真大。今天老师也要用这两只手为大家表演个节目,仔细看。(教师戴上指偶,有表情地边念儿歌边表演)。 2、以提问形式,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印象。 a、请小朋友说说看,刚才老师表演的这个节目里有谁?(小老鼠)。 b、真棒,那你们有没有看清楚小老鼠它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上灯台,偷油吃)请幼儿一起念几遍。 c、小老鼠,来到这么高的灯台上,偷了油吃后它怎么啦?(下不来)。 d、后来小老鼠想呀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引导幼儿说出:叫奶奶)那小老鼠是怎么叫的?(吱吱吱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e、结果,它的奶奶有没有来呀?(没有)原来它的奶奶不肯来。(幼儿跟念数遍)。 f、最后,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滚下来)谁能上来做滚下来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下。(请幼儿边做动作边学念:叽里咕噜滚下来)。 3、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 小朋友真聪明,听得那么认真。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来表演好吗?(好)那我们除了用小手做灯台,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做灯台?(肩、头)表演两次,引导幼儿大胆跟念。 4、和幼儿一起做游戏。 哇,这里还有这么多的灯台!小朋友我们也来学一学小老鼠是怎样偷油吃的? 小结:小老鼠偷油吃,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向它学习,平时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用。 5、仿编活动。 小老鼠除了可以叫奶奶,还可以叫谁?(爸爸、妈妈、爷爷等)教师带领幼儿玩仿编的儿歌游戏。 附:童谣。 小老鼠。 偷油吃,下不来, 吱吱吱吱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歌曲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增强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融在一起。 音乐小老鼠上灯台教案小班篇八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并能大胆创编动作。 2、感知音乐的强弱,并能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过程: 2、和幼儿讨论歌词中的故事情节。 (1)小老鼠想要偷油吃,它怎么上灯台呢? (2)轻轻的走还是重重的走? (3)小老鼠最后滚下来的时候,是怎么摔下来的呢?是轻轻的还是重重的? 3、请幼儿学一学小老鼠走路的样子(用脚尖轻轻的走),再请幼儿想想:如果你是一只大胖猫,走路时又是什么样子?比小老鼠用力吗?请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 4、玩“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幼儿从动作中感受音乐的强弱。 玩法: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当小老鼠,一组当大胖猫。由老师来播放音乐,如果声音小小的,就是小老鼠出来偷油吃了,所以要轻轻的走;如果声音变大了,就是大胖猫出现了,大胖猫是用力走出来的,小老鼠赶快蹲下来。 5、两组幼儿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反思: 在这次一课三练活动中,我选择了《小老鼠上灯台》这节音乐课,这首歌节奏感强,歌词简短而且朗朗上口。在活动开始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我扮演老鼠妈妈,幼儿扮演小老鼠,很自然的进行了情境游戏,为了让幼儿更加理解歌词的内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图谱,让幼儿逐一看图记忆歌词,这样就更直观、形象。以这种观看多媒体课件图谱的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词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基础。之后,又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巩固学唱歌曲,以这种游戏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歌曲,这是活动的高潮,最后也是在这高潮中结束活动。 在第二个环节“理解歌词”中,我预先设计的是先让幼儿看图谱,再根据图谱来说出歌词内容,可当播放第一张图时,有几个幼儿就把整首歌曲的歌词都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完整很流利。我预先设计的理解歌词环节是不能再进行下去了,为了让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环节,同样借助“理解歌词这一图谱课件”我让幼儿看图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这样,活动又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下去。活动过后我进行了反思:随着电脑、vcd等音像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小孩子会唱的歌曲越来越多了,出现这种事情也是很正常的,我们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的调整自己的预设课程,像这节课,我完全可以鼓励这个宝宝到前面为小朋友表演,通过这个小朋友表演激发更多的幼儿学习这首歌的兴趣,起到催化的作用,而不是一听到有小朋友会唱,马上制止,进行自己预设的环节,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想上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教师要备好课,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多变的行为如何应对自如。这种教育机制很重要,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反思。 还有在出示的导入活动课件和游戏活动的课件中,我给幼儿看到的油是我们的食用油,食用油和油灯里的油是不一样的,这样可能会误导幼儿认为油灯里的油就是我们平常的食用油,是可以吃的。但因我在制作课件时,找不到合适的煤油,即使找到了我也怕幼儿不认识说不出这就是用来照明用的煤油。出现这种情况,请各位老师指点、帮助。 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的兴趣很高,也很活跃,幼儿在游戏中真正体验到了“猫来了”的紧张情绪和迅速跑回家的快乐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