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一1、快速阅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并利用快速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晌午”、“怠慢”、“半歇”等词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把长文读短,把繁文读简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4、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诵读教学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影视作品《武松打虎》片断。 2.多媒体课件。 一、走近武松 1、(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 2、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水泊梁山好汉们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好像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一百零八将中武松是赫赫有名的一个,而奠定他一生英名的离不开他在景阳冈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武松打虎》,去认识武松,了解武松。(板:武松打虎) 3、《武松打虎》这篇课文很长,看起来也比较费力,请孩子们沉下心来默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你想想武松给你留下怎样的影象,你觉得用哪个词最能反映武松这位英雄好汉的独特形象,开始吧! 二、走进武松 1、出示武松打虎的画面,说:孩子们,读完了课文的请举手,这就是武松打虎的画面,你觉得用哪一个词最能反映武松这位好汉的独特形象。(板:机智勇敢) 2、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生读),怎样才能读好这个词,重些,再读重些。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机智勇敢”这个词的。 4、刚才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书上画了一个地方,有些画了两个地方,看来我们可以从不同地方来读懂机智勇敢,下面咱们来交流交流。预设:(第五段) 5、为什么从这里读懂了武松的机智勇敢?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你是从老虎的表现读懂机智勇敢的,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6、出示文中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 a、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b、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偏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c、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1)、你能把这三句话读成三个词吗?(板:扑、掀、剪) (2)、这些句子中,从哪些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老虎的凶猛?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b、“腰胯一掀”又是怎样的动作?指名学生表演。 (3)、孩子们,读了这几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句子都写出了老虎的凶猛的气势,朗读的时候,你觉得强调哪些词,才能让大家更清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4)、指名学生读,你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随机指导。 过渡:面对老虎的进攻,武松的表现呢?(板:闪、闪、闪) 7、从一个“闪”字,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武松的机智勇敢,一般人遇到这只猛虎,不被虎吃,也会被老虎吓死,此为勇敢,一而二,二而三地闪,是为了消耗老虎的体力,此为机智) 8、指名学生分角色读描写老虎和武松的句子。(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 小结:孩子们,这一段,我们是从老虎的表现读懂“机智勇敢”的,写老虎也是为了写人,老虎都有如此气势,如此凶猛,那打虎的武松那就更了不得,这种写法叫侧面烘托。你们还从哪里读懂“机智勇敢”这个词的?(预设:第六段) 9、点拨:这一段重点写的是武松打虎的动作,是从武松的表现读懂:机智勇敢的。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理解就势。 (3)、指名学生任选几个动词说一段话。 10、过渡:武松打死了老虎,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武松下冈后成了阳谷县的英雄,受到了知县大人的接见,一时间,街头巷尾,无人不称颂武松本事了得,智勇双全。那么受过虎害的乡亲们,受命打虎的猎户,先前小瞧武松的店家,知县大人,还有武松的哥哥卖烧饼的武大郎,他们见了武松,会怎样评价武松呢?请任选一人,模仿他的口气,评价一下武松。 三、走进水浒 1、水浒传中还有一位值得称颂的打虎英雄,知道是谁吗?想听听李逵杀虎的故事吗? (出示李逵打虎片段:四十三回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2、引导学生默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武松和李逵打虎有什么不同吗?武松、李逵都是梁山好汉,机智、勇敢、豪放是他们的人物个性,《水浒传》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好汉值得我们去认识,那些有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品读,课后,请同学们去读读《水浒传》,找出《水浒传》中塑造武松形象的章节,去感受名著的无穷魅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二1.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多幅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习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印象中,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整体观察,初知事件。 1.描述事件开头。 2.出示一至五幅图,引导观察。 3.说说图意。 三、细致观察,述说感动。 1.选择最打动自己的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同桌互说。 2.交流:哪些画面最打动你? 四、练笔、评议。 1.学生练写片断。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修改自己练写的片断。 2.注意观察生活,及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 板书设计: 打动心灵的画面。 看到……。 想到……。 第二课时。 (书面习作并评点、修改,略)。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三教学目标: 1、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教学反思: 第二组 教学内容本组有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版块。 本组4篇课文,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两篇精读和两篇略读。 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 教学目标1.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 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3. 本组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诚信故事的,语文园地中 口语交际,要求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强调学习的迁移,读与说的结合。 4、另外,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良好品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教学措施:按本单元教学搜集像片、课文图片、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课时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 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 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 引导分段。 (2) 交流。 (3) 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 分段读通课文。 1、 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 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 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 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 齐读第一段。 4、 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 交流自学情况。 3、 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 钢笔描红。 六、 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 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第二课时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五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六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32、(爱)繁星。 从前家乡庭院密密麻麻母亲。 三年前南京菜园星群密布朋友。 如今海上舱面半明半昧朋友“母亲”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七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投影 三课时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 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时空阅读网范文):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1、 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 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悼( ) 晋( ) 存( ) 代( ) 掉(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 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1、理清顺序: 因病辞职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1、 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 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八2、介绍山歌和特点。 3、创编歌词和扮演。 1、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同学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豪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和创编歌词。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别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保守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和艺术表示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沛发挥其演唱才干和演唱风格。 录音机幻灯片大歌纸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1、同学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同学自身试着去念一念。 “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自身的试念来趋动同学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师无伴奏范唱。 b师对同学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绿鸽夹嘴这几个字)。 c同学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 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同学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同学的口头传唱以和同学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沛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同学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和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固定。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曲调:粗犷有力。 b师:通过今天学唱的山歌《对鸟》,你认为山歌是怎样的?它与劳动号子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听《对鸟》和《打夯歌》(出示幻灯片)。 劳动号子山歌。 节奏固定自由。 演唱形式一领众和对唱。 曲调粗犷有力高亢嘹亮悠长。 5、齐唱《对鸟》。 师:我们知道山歌应用高亢,嘹亮,豪放的声音来唱,那么让我们再来齐唱《对鸟》,唱出山歌的特点。(同学无伴奏唱,有教师来指挥)。 设计意图:加深印象,起到巩固的作用。 6、创编歌词与扮演唱。 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时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每组有由两名同学来扮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同学“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扮演《对鸟》,再扮演自身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同学的发明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激发同学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鸟》的学唱和扮演,我们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点和与劳动号子的区别,还学会了几句乐清话,以后老师还会带着你们去熟悉更多的温州乡土音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九(一)、谈话揭题: (二)、学习乐乐给表哥的信: 1、快速默读乐乐给表哥的信(屏幕出示)说说信的内容。 (信的内容:“我”和表哥国庆节曾见过面;元旦庆祝会上“我”被宣布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表演了节目,希望表哥来信告诉我怎样过元旦的情况、盼望春节能再见面,告诉表哥他要的书已经买到,寒假带去。)。 2、结合信的内容,想想写信的用处。请同学说。 3、与电话、传真相比,你认为写信有哪些优点? 预设(二):由班级实际情况转学的同学或老师的来信,设置大环境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需求。 (三)、学习书信的格式。 明确:给亲友写信首先要学会如何写。 速看屏幕,研究信的格式有什么特点? 1、逐项讨论,汇报,师板书: 称呼第一行顶格冒号。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完一件换一行,先写重要的事。 祝愿语:接正文(祝你),换行顶格(快乐)。 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再另起一行顶格。 演示投影,以帮助理解。 姓名祝愿语的右下方(特别要注意代人写的信)。 日期姓名的下面(写信日) (顺口溜:第一行顶格称呼加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事情多要分段写,要紧事情写前面;祝愿语,可接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再另起顶格祝愿词,最后写信人姓名和日期。) 2、信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一、格式不同:二、内容有所不同。文章一般要围绕一个中心写,而信的内容比较广,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1、(屏幕出示信封):研究信封的写法,学生回答; 2、总结:信封上收信人的地址与写信人的地址不可写颠倒。收信人姓名后的称呼是给邮递员看的,不能用“父亲”等诸如此类的话。 3、作业: 在信封上按信封格式写一个信封、评议。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火网。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水乡》。 谁愿意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水乡哪些特有的景色?(学生汇报) 水乡有这么多我们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所不知道的奇特景物,要是你到了水乡游玩,眼睛一定会看不过来的,所以作者说——“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学生齐读) 二、感悟课文 这么多的景色,你最想看的是哪一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四十一页,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水乡景色,画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用笔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生读——找——画) 你们一定很想把自己心仪的水乡景色和同学分享吧?老师给你这个机会,现在就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画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细雨像蚕丝那么柔和,飘在脸上凉沁沁的,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指名读三人) 2、窗口开得很别致,形状像一把张开的折扇;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船在前进,画面在移动,有趣的是烟雨迷蒙,使不断变化的景色若隐若现,似真似幻。(指名读——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3、绿色的堤岸:垂柳、水杉、刺槐、白杨、桑园、竹林;彩色的田野:金黄的菜花,翠绿的麦苗,彩霞般地紫云英,奔跑的拖拉机。(指名读一人——指导想象读——指名读两人——想读的一起读) 4、一座石拱桥,半圆的桥洞倒映在水中,合成一轮圆月。一条罱泥船从圆月里穿出来。一个戴斗笠穿蓑衣的老牛倌儿,正牵着两条水牛在桥上经过。(指名读一人——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 5、那拖轮拖着一条、两条、三条……一共十八条驳船,在烟雨迷蒙中,像一条穿云破雾的长龙。 三、总结品评 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争先恐后的跃入作者的眼帘,作者怎能不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只有在水乡才能见到的别致风景伴着细雨点点落落到了作者的胸怀,作者不由得发出赞美——“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作者乘船一路顺流而下,陶醉在沿途的江南风景里,作者怎能不如痴如醉的赞誉——“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那么学习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的你想说些什么呢? (相机补充完板书) 板书设计: 水乡 细雨柔和润江南 窗口别致嵌画卷 田野村落情悠然 拱桥如月渡风情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二教学目标: 认读11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培养朗读能力,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 查阅资料: 大象。 教学课时数: 1 教学要求: 认读11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大象醉酒。 2、简介对大象的了解。 1、自由读课文,努力读正确,看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 2、介绍给大家: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3、学生交流。 4、听老师范读:思考课文写了大象的什么事?你觉得怎样? 5、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学生自由读课文,努力达到正确流利。 7、检查学生读书。 8、小组练习读书。 1、思考课文每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2、大象醉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 3、学生交流,师指导。 1、练习读熟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 3、查阅其他动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摇摇晃晃。 连根拔起。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三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代表作品:《家》《春》《秋》《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随想录》等。 荣誉奖项 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笔会大会。 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20xx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四指导练习第5、6、7题。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五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六《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叙述了“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本文的思想内涵定位为“爱国者在每个国家都能得到尊敬,爱国者是最值得尊重的”,“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带动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对人物动作的细微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体味人物的爱国情感。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一)教学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课件。 (一)激情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低声播放《红旗飘飘》歌曲。 2、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 3、同学们齐读课题。 4、师引导: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设身处地,体会留学生所处环境。 1、自主学习第一部分: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怎么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文章为凭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相机理解:“荒无人烟”、“无影无踪”)。 3、指导朗读:你能把我当时处境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再练读,齐读)。 4、在这样一种处境下,这位留学生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 (三)品评比较,体会老板的国际友情。 (生画句子讨论,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老板的态度都有哪些变化? (1)(屏幕出示)“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3)师小结:同学们刚才不知不觉中就在运用一种阅读和描写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动作体会人物心理。 (4)生用刚学习的“通过动作体会心理”的方法来汇报, (5)讨论:老板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6)师引导:你们发现作者在描写老板态度变化的特点了吗? (7)师总结:作者没有用大篇幅对话去展现人物心理。他是通过老板的动作来展示老板态度的变化的。这种用人物动作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这种方法,在习作中我们还要尝试并运用这种方法。 3、拓展练习:媒体出示一组练习: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谈谈所体会到的人物的心理。 句子一:我抬起头,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庄严地敬了一个队礼。 句子二:刚公布完考试成绩,我就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嚷起来。 (四)精读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过渡:体会促使老板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原因。 2、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我对五星红旗的珍爱? 3、交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指导朗读,读出留学生态度坚决宁可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换面包的决心。 5、师总结: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之情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深深地理解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老板不仅救了他的生命,还无偿为了支付了医药费。 6、谈感受:你想到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体会老板的救助行为。 (五)拓展延伸,深化文章的主题。 1、资料展示:古今中外,像留学生这样维护国旗尊严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请把你收集的感人故事给讲我们大家听。(梁帆的故事,吴立章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等)。 师引导: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播放教学课件:_广场上,布达拉宫前,南极大陆上、香港回归时、载人宇宙飞船上,申奥成功时,升起五星红旗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3、怀着对五星红旗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课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十七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i)妒(du))”的“嫉”不要读成“疾”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