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精选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一《孔子拜师》是关于孔子谦虚求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描写了孔子去拜见老子,让老子成为他的老师的故事。在孔子去拜师的时候,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但是他还孜孜不倦地努力求上进。在设计上这节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其谦虚的精神。 1.欣赏文章中的简练句子。 2.能够用自己的话句复述孔子拜师的故事。 3.归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为人处世及求学上进的心态。 1.如何精要简练地把事情进行表达。 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典型事例在表达文章时候的重要性及形象性。 1.引入:多媒体引用老子的名言警句。 2.快速阅读:叫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孔子与老子的一番话表明了孔子当时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练习的设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讨论方式,讨论的主要内容是:(1)把文章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拜师。最后后叫学生起来把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的原因及孔子的性格特征在同学面前说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上网搜索有关孔子的资料。反思方面,就是觉得学生对当时的情景难以想象。 拜师合同范本。 拜师仪式主持词。 拜师结对仪式主持词。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 了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入选的中国人人名、搜集孔子名言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二、直奔中心,提炼问题。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 2.提炼中心问题:孔子和老子有哪些品行得到人们的尊重呢? 三、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文,静静地、默默地读读课文第二段,划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辛苦的词语。 2.品读“不怕辛苦” (1)出示学生找到的词语。 (2)读一读词语。 (3)播放“风雨雷电声”,感受辛苦。 (4)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5)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指导朗读。 3.品读“有礼貌” 3、感悟“谦虚好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a.指名读这段话。 b.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 齐读,理解“止境”。联系实际谈对句子的理解。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那就是——学无止境。“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子学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 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 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孔子就是这样谦虚好学的,你熟悉的人中有没有想孔子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练读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全体合作读对话。 四、紧扣中心,谈孔子和老子。 师:孔子拜师的场面真是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之后,师徒二人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读一读。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读孔子名言。 (2)说说老子是怎么教学的。 再读中心句。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出示中心句,齐读)。 五.拓展延伸,语言实践。 1.孔子生平简介。 2.生本对话。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千年是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出示练习题)写话训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句或几句话。 (1)我想对孔子说:———————————————————。 (2)我想对老子说:————————————————————————————。 (生做后交流)。 六总结全文。 师: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还为孔子写了一首小诗呢。(出示小诗)。 传诵一个故事, 是为了牢记一位圣人; 怀念一位伟人, 是为了学习一种精神。 请记住这位万世师表的孔子吧, 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三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理解:毕敬、厌倦、诚恳、如痴如醉、戛然而止、席地而坐、顺畅、悦耳。 知道:厌倦、诚恳的近义词。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会弹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顺畅自然、悦耳动听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令师襄如痴如醉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一些重要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难、立志拜师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后孔子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孔子名言和词语。 1、复习第一课时,读孔子名言。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主要问题,感受人物品质。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孔子为什么拜师?师怎样拜师的?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通过想象画面,情景对话,对比朗读体会孔子的艰辛和拜师的意志)。 2、分析人物对话。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体会孔子的尊师有礼;理解“迎候”和“等候”的意思,体会老子对孔子的尊重和有礼貌。)。 3、分析第四段,感受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抓住不离左右,随时请教和毫无保留,感受孔子学习积极,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 三、学习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读一读人人们对孔子、老子的评价的句子,感受圣人们的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行高尚。 四、总结全文。 1、说说我们可以从老子或孔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什么。 2、课后读一读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板书设计。 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困难、尊师有礼。 老子——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五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理解:毕敬厌倦诚恳如痴如醉戛然而止席地而坐顺畅悦耳知道:厌倦、诚恳的近义词。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 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点: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过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课件:(对比读)@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六《孔子拜师》是关于孔子谦虚求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描写了孔子去拜见老子,让老子成为他的老师的故事。在孔子去拜师的时候,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但是他还孜孜不倦地努力求上进。在设计上这节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其谦虚的精神。 1. 欣赏文章中的简练句子。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句复述孔子拜师的故事。 3. 归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为人处世及求学上进的心态。 1. 如何精要简练地把事情进行表达。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典型事例在表达文章时候的重要性及形象性。 1. 引入:多媒体引用老子的名言警句。 2. 快速阅读:叫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2)孔子与老子的一番话表明了孔子当时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练习的设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讨论方式,讨论的主要内容是:(1)把文章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拜师。最后后叫学生起来把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的原因及孔子的性格特征在同学面前说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上网搜索有关孔子的资料。反思方面,就是觉得学生对当时的情景难以想象。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七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积累好词佳句,能用、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二、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教具:课件、图片。 2、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课文的最后写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人们敬重,那么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 (一)、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出示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件,用笔画出来。 (二)、同桌交流自学结果。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 1、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还想拜老子为师,说明孔子有谦虚好学的品质,板书“谦虚好学”。 2、理解“渊博”一词。 3、幻灯片简介老子。 第二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什么品质?(师根据回答板书,不怕吃苦。)。 (2)幻灯出示以下句子,比较词语的区别。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孔子有什么品行? (3)老子又是怎样说的? (4)理解“风尘仆仆”。 (5)拓展:孔子怎样称呼自己,老子怎样称呼孔子的?为什么不同? 教师介绍古人的姓名、字、号及适用不同场合。 (6)当学生交流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表演:先同桌表演,再派一组到前面表演。 师:从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彬彬有礼)。 第三自然段: 1、抓住“每天”、“随时”两个词体会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 2、“从毫无保留”一词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板书诲人不倦。 3、指导朗读。 1、结合板书总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所以才受到人们敬重。 后人还修建了“孔子庙”纪念他,幻灯出示“三孔”图片并简介。 2、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如果学生谈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师顺势介绍:孔子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名言,你们知道吗?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补充出示格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师:孔子这样流传几千年的格言还有许多,在《论语》一书中便可以找到,教师展示《论语》一书。 师:《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开头对论语的简介。 师,《论语》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校本课就学习《论语》一书,你们想学吗?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的很好。 板书。 谦虚好学爱护晚辈。 不怕吃苦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八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积累好词佳句,能用、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二、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教具:课件、图片。 2、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课文的最后写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人们敬重,那么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 (一)、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出示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件,用笔画出来。 (二)、同桌交流自学结果。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 1.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还想拜老子为师,说明孔子有谦虚好学的品质,板书“谦虚好学”。 2.理解“渊博”一词。 3.幻灯片简介老子。 第二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什么品质?(师根据回答板书,不怕吃苦。)。 (2)幻灯出示以下句子,比较词语的区别。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孔子有什么品行? (3)老子又是怎样说的? (4)理解“风尘仆仆”。 (5)拓展:孔子怎样称呼自己,老子怎样称呼孔子的?为什么不同? 教师介绍古人的姓名、字、号及适用不同场合。 (6)当学生交流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表演:先同桌表演,再派一组到前面表演。 师:从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彬彬有礼)。 第三自然段: 1.抓住“每天”、“随时”两个词体会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 2.“从毫无保留”一词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板书诲人不倦。 3.指导朗读。 1.结合板书总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所以才受到人们敬重。 后人还修建了“孔子庙”纪念他,幻灯出示“三孔”图片并简介。 2.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如果学生谈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师顺势介绍:孔子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名言,你们知道吗?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补充出示格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师:孔子这样流传几千年的格言还有许多,在《论语》一书中便可以找到,教师展示《论语》一书。 师:《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百家讲坛开头对论语的简介。 师,《论语》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校本课就学习《论语》一书,你们想学吗?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的很好。 板书。 谦虚好学爱护晚辈。 不怕吃苦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教案中班篇九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现在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作业: 结合搜集的资料,以分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的小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