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学设计一等奖大全
《月光曲》作为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经典篇目,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内涵。这些一等奖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从字词夯实、文意理解,到情感体悟、写法探究,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它们能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感受音乐的美妙与艺术的感染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学设计一等奖大全。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 1【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 2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一、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 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时空阅读网范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chuán)弹琴(dántàn)朝着(chán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括()育()键() 卷()恬()盲()健()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三、运用方法,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 3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